[转载]北京:秋韵大觉寺

标签:
转载 |
转眼又到了深秋。
坐在家里,见到母亲念经礼佛,忽然想起北京西山的大觉寺,那里的千年银杏,想必是一片金色了吧。天渐渐转凉,父母年事已高,何不趁冬天来临之前,去一趟大觉寺呢,母亲念叨已好久没去寺庙了。于是,开车携父母来到西郊的阳台山麓。
迎面是大觉寺的山门,上有匾额“敕建大觉禅寺”。山门比较奇特,门是朝东开的,按照一般寺院规矩,都是坐北朝南,可大觉寺偏偏打破规制,整座寺庙坐西朝东,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大觉寺由辽代契丹人所建,契丹族人有崇拜太阳的习俗,其建筑多是向东,大觉寺虽经历代不断修葺,但这样的格局一直未变。
寺院依山就势,进了山门步步登高。天王殿前院子很大,满院苍翠,古柏森森。沿着中轴线往里走,左右各有一个碑亭,是明清两朝重修寺庙的标志。碑亭的周围,有一些展板,挂出了摄影师在大觉寺所拍的秋景,主题就是寺内千年的银杏树,原来,这几日正是大觉寺的金秋银杏节,难怪人比平时多了许多。
再往里走,是功德池,也就是放生池。功德池为南北走向的长方形,四周砌有低矮的围墙,池中有石桥将池水一分为二,池壁有形似龙头的辽代石雕水兽,水中有成群的红鲤,往来洄游,灵性十足,每年,都会有游人带着金鱼、乌龟,到池里放生。过了功德桥,两边是钟楼和鼓楼,前面就是天王殿。殿堂里的弥勒佛和韦驮雕像以及殿两侧是四大天王雕像都是刚刚维修过的模样,和寺内古朴的氛围不大一致。韦驮双手合十,手腕中端着一个金杵,母亲告诉我,这表明这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十方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僧人免费吃住一天。
穿过天王殿,对面就是大雄宝殿,建在高台之上的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汉白玉石栏环绕月台,单檐房顶,黑琉璃瓦覆盖屋顶,绿琉璃剪边,檐下不是通常的“大雄宝殿”,而是一块“无去来处”横匾,为乾隆御笔,源出《金刚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大殿面阔五间,额枋彩绘褪尽,露出陈旧的原木色,非常古雅。殿内正面供奉三尊大佛,释迦牟尼佛居中,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分列两侧;后壁为屏风依次映衬着观音、文殊和普贤三尊佛祖造像;北、南、西三墙佛龛内为二十诸天像和十八罗汉像。大殿内侧门楣上相对悬挂着两块匾额,分别是“妙悟三乘”和“法镜常圆”,这两块匾及大殿后侧“妙莲世界”匾额乃是慈禧皇太后所书。牌匾由大清皇帝和皇太后题字,也说明这座寺庙面子很大,来头不小,实际上,在大觉寺千年的历史中,从金代开始,至清代大约有六百年属于皇家寺庙,他就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时刻注视着帝都的兴亡盛衰。
母亲笃信佛教,在家中设有佛龛,每天都要礼佛,既然来到寺庙,上香是必须的。遗憾的是,今天的香只能摆在香炉里,不让点燃,说是因为北京最近开APEC会议,要控制空气雾霾。不过,能敬香许愿就行,在老人看来,自己年纪大无所谓了,唯一的愿望就是子孙过的幸福平安。父亲今年经历一场大病,身体已是大不如前,转完大殿就走不动了,由母亲陪伴在大殿后的银杏树下歇息。人到了老年,就如同这晚秋,虽然收获了子孙满堂的沉甸果实,但之后的时光却弥足珍贵,说实在的,我不喜欢那种叶子从树上落下凄凉的感觉,可是,谁又能逃避得了变老呢。
大殿之后是无量寿殿,殿前石栏环绕两株银杏树,因为是深秋,树上叶子全都黄了,地下金黄色的落叶铺了一地,真是满院尽带黄金甲啊。银杏的周围,挤满了欣赏的人群,长枪短炮一阵拍摄,我想,这应该是他们所要寻找的秋韵吧。北面的一株银杏,相传是辽代所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故称千年银杏,六七层楼高,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得过来,浓荫遮盖了大半个院子,真可谓一树成林。南面的另一棵银杏,显得年轻而纤细,其实这棵“小银杏”与银杏树王同龄,只是主干已经死亡,现在看到的是从主干根部顽强生长而出的支干。900多年的时间,阅尽了辽、金、元、明、清、民国、共和国等王朝的更替,它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直至成为今天的参天古树,正如乾隆皇帝为其所写的诗句——“世外沧桑阅如幻”。年复一年,杏叶从青到黄,从生到死,沉淀下岁月雕琢出来的美丽,历久而弥新。此刻,我忽然想到人生,一代一代的,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主殿旁的配院,还有一棵奇特的银杏树,主干周围生长着九棵小的银杏树,都是从大银杏的根部滋生出来的,可谓“独木成林”,人称为“九子抱母”,看上去就像九个孩子在围抱着自己的母亲,九是阳数之极,应该是非常吉祥的数字了。和隔墙的千年银杏相比,这颗树相当年轻,但它也有300多岁了,是岁月的积淀让原本纤细的银杏树有了如此的壮美。
又回到前庭,地上黄叶随风飘起,池中小鱼游来游去,墙边红绸寄托祝福,颂经之声时有所闻……
深秋的大觉寺,正静待夕阳的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