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2014-04-30 21:13:38)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北京:后海的京味儿作者:冬子py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后海

在皇城根儿下,属于老北京的市井之地已经不多了,如果努力找寻帝都的老北京味儿,后海是一个不可不去的地方。作为昔日京城最幽静的去处,后海垂柳绕湖,曲巷通衢,胡同盘桓。难得的是,这里的四合院基本都在,原住老市民还有不少,各种老北京小吃也都请了回来,就连后来兴起的各式酒吧,也都无一不体现出浓郁的“京味儿”。

春光明媚,忽然想去看看后海,于是坐车前往。几年没来,变化不小,原先的铁护栏,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换成了汉白玉雕花护栏,而河沿的通道也宽敞了不少。水中,几只嬉戏的野鸭快乐地游着,护栏洁白的倒影和岸上垂柳呼应,与周边的四合院亦相得益彰,由于周围并无现代建筑,怎么看总还是老北京时候的摸样。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新装的雕花围栏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野鸭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河沿的胡同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划艇

三轮车成群结队招摇过市,不时有人向你打招呼:去恭王府吗?看胡同吗?褐色对襟衫、黑色灯笼裤,几乎每一个后海车夫都是这身装束,带着游客转胡同,介绍后海景点和老北京胡同文化。在后海300多位三轮车夫中,真正的老北京已经不多了,不过,许多外乡籍车夫也都接受了老北京“板儿爷”的培训真传,尽可能学着老北京腔调,讲着经典的胡同文化,虽不是原汁原味,但也算比较地道。有经验的车夫一眼就能看出来人是游客还是路过,游客上车,将什刹海地图放进车斗,将垫子铺在车座上,“您二位坐好了,咱这就逛了。”脚板用力一蹬,这逛后海就开始了……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三轮车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车夫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讲解胡同

皇城脚下,帝都子民,提笼架鸟,打拳垂钓,闲适而有特点的生活,这幅图景在后海是不难找到的。甭管什么时候来后海,都有人遛弯儿,都有人锻炼耍玩意儿,冬天还有人游泳,三叔二大爷们在一起侃大山、撮饭、玩牌、上麻桌儿,甭提有多乐了。沿着后海溜达,不时地还可以看到钓鱼的,有的已经收了竿,跷腿坐在河沿的长椅上休息。其实,有些人根本就钓不着鱼,他要的就是闲暇之余,在这里这么一甩竿的这股子劲儿,舒坦!后海人悠闲的生活和休养,孑然与上班族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那样的反差好似天堂与地狱。后海从皇家建造开始就设定了幽静和安逸,不少外地人、外国人就是奔着这股子京味儿来的。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打牌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吹号(好友拍)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理发(好友拍)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扎堆(好友拍)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打球(好友拍)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垂钓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遛狗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男老外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女老外

银锭桥是后海最热闹的地方,之所以热闹,是因为这里有众多特色的酒吧,更因为这儿齐聚了各式老北京小吃,很多老北京和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年轻人越来越多,年轻人来讨个新鲜,老北京人坐地铁倒公交车过来,更多地是为了寻找一种回忆。爆肚冯、年糕钱、奶酪魏、小肠陈、茶汤李、褡裢火烧……这些让北京人牵肠挂肚的小吃,从前门搬出后又齐聚在北京后海孝友胡同的一个古朴素雅的四合院里,因为单间分别用北京的广安门、宣武门、复兴门、阜成门等9个城门命名,所以取名为“九门小吃”。和“九门小吃”挨着,是有名的“烤肉季”,为了吃上几串可口的烤羊肉串,你必须耐心地排上长队。还有呢,“孔乙己”、“马凯”、“南海渔村”、“风花雪月楼”等等,都是人满为患的地方。相比这些大的餐馆,我更喜欢路边的小吃摊,什么炸焦圈、炸灌肠,炸酱面儿、驴肉火烧、卤煮肥肠、爆肚、糖葫芦、枣儿切糕,稀的有酸奶、豆汁、炒肝、豆腐脑、茶汤、面茶、奶酪、甜浆粥……真不老少,就是说也说不全。到了这儿,就得顺着老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俗话:“亏什么,也不能亏待了肚子。”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银锭桥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九门小吃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冰糖葫芦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奶油香蕉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烤肉季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人多热闹

后海酒吧很有名,相比三里屯酒吧的快乐与喧闹,这里的酒吧更多地是追求优雅安逸。十几年前,后海周边的酒吧还数不完两只手,“非典”以后,这里的人气急剧飙升,大概是因为受困于城里,又向往新鲜空气,人们在这片水域周围找到了理想的休闲去处,由此一发不可收拾,短短时间,各色酒吧就从后海到前海连成了一片,密密麻麻的让人感到窒息。酒吧的名字如“过客”、“那里”、 “胡同写意”、“听荷雨”、“朝九晚舞”、“川流不息”、“好望角”……看似不伦不类,杂乱无章,细细品味,这“断章取义”的风格也有另一种奇妙,即混杂文化与历史的残缺美感,这与后海的旧城文化倒是不谋而合。时不常的,还看到驻唱歌手深情的演唱,或许,他就是明日的歌星,正好在这里起步呢。后海的酒吧,大部分都是在老北京四合院旧宅上改建的,许多酒吧的空间内,还刻意地保存住一些老北京的记忆:青砖灰瓦老宅印迹,老北京民俗器物,淘自民间的老式家具、雕花门窗……与此同时,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民俗,如云、贵、苗、藏等民族性的文化装饰,在这里也是俯拾皆是。情趣盎然的酒吧,与后海沿岸的王府、故居、胡同、四合院,老字号错杂相陈,宁静而又喧嚣,怀旧而又时尚,这场景在京城之外绝无可能复制。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路边酒吧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红框窗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名字有特点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配红沙发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歌手(好友拍)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闲适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女孩爱逛

在河沿酒吧的背后,是纵横交错的老北京胡同,有大小金丝胡同,南北官房胡同、鸦儿胡同、白米斜街、烟袋斜街等等,胡同两边都是一水儿的四合院。烟袋斜街最热闹,数量众多的特色小店,古玩、书画、裱画、文具及风味小吃等等,吸引了各式衣着时尚鲜亮的游人,呈着不同的肤色,操着各种的语言,寻觅着各式带有时代印痕的玩物或者物品。在九门小吃店旁,我看到了传说中的捏糖人师傅,一会儿工夫,一只小猪吹吹拉拉便成形了,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在烟袋斜街,像这样有点绝活的老人还真不少见。烟袋斜街在清朝时期就很有名,因为那时烟袋铺比较多,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所以以“烟袋”命名斜街。这条街,修旧如旧,肌理没有变,建筑还是明清传统风格,前店后居形式夺人眼目,呈现出浓郁的的老北京市井风情。和烟袋斜街的热闹相比,相隔只有50米北官房胡同,静的几乎不见人影。偶尔,才看到一个老居民手提菜袋归来,两个小姑娘在溜旱冰玩耍。在这里,市井气息与灯红酒绿相安无事,古老院落与时尚潮流各得其所,当怀念也成为一种时尚时,一种新的生活就这样在后海诞生。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烟袋斜街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糖人师傅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老北京剪纸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真好玩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瞎逛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大清邮局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这条胡同冷清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溜旱冰的女孩
[转载]北京:后海的京味儿
                                           怀旧的地方

这就是后海,时尚休闲而又飘散着浓浓的京味儿。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