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西北行:沙漠尘封的神秘古城

标签:
转载 |
从额济纳县城驱车南行,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我们抵达了沙漠中的黑城遗址。这里曾是一座商贾云集、生机无限的古城,随着时光的消逝,如今已是满目黄沙,遍地苍凉,那被风沙无情侵蚀的残垣断瓦,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
古城的前方 400米处,立有一块石碑,前面“黑城遗址”四个大字赫然醒目,后面则记叙了古城遗址的历史沧桑。黑城也称黑水城,在蒙语里叫“哈喇浩特”,是古丝绸之路上保存得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城。公元九世纪,西夏政权始建黑城以管辖额济纳周边的区域。成吉思汗大军南征攻破之后,蒙古人扩建了此城。北元时期,该城又被明朝军队攻破,从此黑城逐渐废弃,任凭黄沙肆虐,并尘封于沙漠之中长达700年之久。
走近古城,我看见四面城墙兀然而立,东西城门都有瓮城拱卫,城墙外侧的敌台轮廓清晰,夯筑的纹线历历在目。大概是因为岁月和黄沙的双重煎熬,苍黄的夯土已经变得斑驳不堪。城墙的西南角有一座伊斯兰教拱北建筑一座,巍然耸立,保存的相当完好。
从瓮城进入城内,古城一览无余,城区为长方形,东西长434米,南北宽384米,总面积近约18万平米,大约有18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漫步城中,我看到城池虽多为黄沙掩埋,但还是能看出城内建筑群落布局井然有序,而街道两旁的宫殿、佛寺、兵营及民房等遗迹仍依稀可辨。放眼望去,残墙断壁孑然而立,砖石碎瓦历历在目,所有的一切无不诉说着当年的繁荣与兴旺。
当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经过两河流域,穿过伊朗和帕米尔高原,取道西域,再通过这座黑水城,前往漠北朝见元世祖忽必烈。他这样描述黑城:“建筑辉煌、人烟稠密、商贾云集、水丰物华”。以马可•波罗游历欧亚大陆的见闻,能做出这样的描述,可见这座城池在当年是相当精致和繁华的。
来到城中的西北角,城墙上有一个可容骑驼者进出的洞口,相传当年蒙古守将被明朝大军包围后,就是由此洞口突围而去的。黑城附近的一座高大沙岭,相传就是当年明朝大军截水攻城所筑的大坝。走出洞口到城外一看,满目尽是黄沙,附近沙丘已经完全将墙根淹没,顺着沙丘就可以走到城墙上方。
攀上城墙的西北角,这里有五个佛塔组成的塔群,其中两座覆钵式佛塔高达12米,是黑城的独特标志。这两座残存的佛塔,一处墙皮外层已经脱落了下来,露出佛塔里层包着青砖内层,外表虽已斑驳陆离,而内心却还是那样顽强,在黄沙半掩下孤单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它见证着西夏、蒙元王朝的兴衰,也记录着西风、沙漠尘封的旧事。在城墙的内外,偶尔还能看到顽强活下来的绿色植物,它和沙漠孤城的死寂形成强烈的对比。
从佛塔处往东望去,黄沙已没过城墙,城中早已看不到鳞次栉比的楼宇殿阁,只剩下黄沙下狼藉一片,谁曾想到这里曾经掩埋着无数的神秘。
早在20世纪初,不少外国探险家来这里发掘探宝,其中最有名的是沙皇俄国著名探险家科兹洛夫,1909年他带领一支探险队对黑城进行了掠夺式挖掘,经过20多天挖掘,发现并盗走了11500多个文物,这些文物现分别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和东方研究所。科兹洛夫当时运走的文物实在是太多了,以致于征用了数十峰骆驼驮运,由于还是太多,科兹洛夫不得已把真人大小的泥塑佛像留下埋了起来,留待以后再取。1926年,科兹洛夫重新回到黑城,他在记忆中的地点,反复寻找当年所埋下的无比珍贵的佛像,但一无所获,可能是风沙改变了地貌,也可能是被其他人挖走或毁坏了。
科兹洛夫及其他西方文化侵略者盗走的黑城西夏文物壁画、手稿、塑像、铸像和其他珍宝总数以吨计,分散在世界上13个国家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里,占西夏出土文物总数的90%。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也组织过几次考古,但所获甚少,直到2001年黑城遗址才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可惜的是,遗址里的文物早已空空如也,黑城着实成了中国考古界的伤心之地。
在黑城附近,还分布着许多与它同时代的文化遗物,由于沙化,很多已深埋沙中,有的近年来又从沙中暴露。我相信,随着黑城遗址的发掘、修复和成为旅游胜地,将会有更多有关古城的神秘会被揭示出来,或许,当年科兹洛夫埋藏的泥塑佛像又将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