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璧山千年文化遗存系列报道之六广普古戏台:百年风雨剪不断的乡愁

(2014-10-31 19:24:40)
标签:

璧山人文

广普

戏台

分类: 璧山人文

广普古戏台:百年风雨剪不断的乡愁

新闻作者:连宏宇 罗君 文/图  发布时间:2014-10-31  来源:璧山报

 

http://www.bswxw.com/bsb/UploadFiles/201410/20141031093038980.jpg

曾经辉煌一时的戏台如今空荡荡

  

“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愈笑;看古人看今人台上台下人看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看戏的妙处,就在于借虚实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而看戏,就不得不提到古戏台。
  而我们今天探访的是位于广普镇的古戏台,该戏台于明清时期修建。10月28日,记者来到现场实地采访,登上戏台一角,脚下的尘土似乎发出了一声喟然长叹。曾经在这台上表演的戏班子早已不知所踪,曾经辉煌一时的戏台现在也难得被人忆起,但空荡荡的戏台上,穹隆藻井还在,五颜六色的墨迹彩绘若隐若现,镌刻在青石柱上的楹联还清晰可见……

http://www.bswxw.com/bsb/UploadFiles/201410/20141031093116872.jpg

藻井可以得到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

http://www.bswxw.com/bsb/UploadFiles/201410/20141031093058742.jpg

木构件雕刻工艺精湛


寻迹:戏台只是川主庙的一部分
  为什么这里会有一座戏台?
  说起戏台的历史,不得不从广普镇的历史说起。
  广普镇位于我区最南端,与江津相邻,历史上有不少庙宇砚庵,名闻璧山、永川、江津的有登云坪上的毗庐寺,以及位于镇上最高地处的川主庙。
  川主庙是广普街上昔日三座出名庙观(另外两座分别是药王观、玉皇观)中历史最悠久、建筑最宏伟、戏台最有特色的庙宇。
  据一直致力于古史研究的区政协退休干部邓启云介绍,当时的川主庙主要祭祀的是李冰和相传助其治水为民的李二郎。
  李冰作为战国时期秦任命的蜀守,在蜀期间治水有功,川人为祭奠他在各地修建了多处庙宇,被当地人称之为“川主”,所建庙宇即川主庙。而李二郎是李冰的儿子,相传在李冰治水的时候,给予了大力帮助,后人将其视为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美好传说中的人物。
  广普镇为祭祀李冰、李二郎,修建了川主庙,在清代乾隆《璧山县志·寺庙》中均有所记载。但川主庙修建于何时,目前缺乏史料记载。
  邓启云说,依据史料和出土文物考证,应该是在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83年)复置璧山县时,就已经建立了川主庙,川主庙除古戏台外,其余建筑均已经毁掉,也就是说,广普镇的戏台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
  川主庙当时整体布局呈竖长方形,为大型四合院,主要建筑有山门、戏台、左右廊式看台(现代称为包厢)、大庙坝、左右配殿、主殿等。
  川主庙山门用砖石建筑的出头式坊形山门,巍峨高耸,中门上方石额刻有“川主庙”三个大字,系明代璧山县城人“代天巡守”的御史赵应期的手笔,赵应期曾为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四川乡试举人第一名,人称“赵经魁”、“赵御史”。
  明末战乱后,川主庙被损坏。清初期后,又先后多次对川主庙各殿、廊、戏台进行了重建和维修,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处庙宇。

辉煌:戏台曾可容纳两千余人听戏
  川主庙戏台是在川主庙始建时同期修建的,功能是娱人乐神。
  戏台分为正台与副台两部分,正台为现在所谓的表演区,副台分别供乐队伴奏和放道具、布景等用。
  戏台中央顶部,设有十分考究的藻井,它与台面上下对照呼应,建设时科学地运用了声学原理,使其似一口大钟可拢声音,使演唱者表演的声腔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这也是该戏台的精华所在。
  正台前台为八字形建构,戏台四角用4根青石圆柱支撑,石柱上镌刻有戏台专用楹联两副,顶部有八角斗拱弯椽穹隆藻井,四角攒尖顶。该戏台格局完整,造型别致,木构件雕刻人物、禽兽,雕刻工艺精湛,斗栱、藻井做工考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
  戏台外宽斜向庙坝,使戏台与左右两侧楼上供有地位的看戏客坐的包厢之间有着科学的空间距离,使厢内人的视线不会被台柱遮档,而台下的观众则能从多方位欣赏演员的表演,将其一招一式尽收眼底。加上藻井的扩音效果,能使表演人的自然音质清晰地传递到大庙坝的各个角落。该设计匠心独具,颇具科学性。
  抗日战争期间,璧山定林乡曾任过蒋介石政府顾问的黄氏陪冯玉祥和驻璧山的国军战炮总队中将总队长张权等人到川主庙观看川剧、清音表演,冯、张均惊叹戏台的精致构造和独特的音响效果,由衷地钦佩古代璧山建筑师的智慧和匠心独运。曾任过北伐军装甲车司令的中将徐廷瑶和白崇禧军训部所属京剧俱乐部少将科长成桄评道:“该戏台造得恰到好处,必定是出于高人艺匠之手。”
  而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戏台为附近乡场最大的戏台,最多的时候可容纳2000多人看戏。

争执:是“川主庙戏台”还是“禹王戏台”?
  戏台既然是川主庙的一部分,为什么现在又称为“禹王戏台”呢?
  对于这个疑问,邓启云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戏台作为川主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是“禹王戏台”,其实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川主庙戏台”。
  禹王,即北疏九河,南导三江,胼胝长年,会盟万国的大禹。在我区的一些大镇,清初移民曾建筑会馆“禹王观”主祀大禹。但在广普镇的历史上,从未有禹王观修建的记载,也未发现有为大禹立的祠庙。
  “因此,对于将其称为‘禹王戏台’是一种说法,准确地应该称之为‘川主庙戏台’。”邓启云说。
  对于戏台的名称,当地人也给出了回答,广普镇退休老教师黄骏骥说,广普场上现存的戏台是川主庙中的戏台,不是禹王观,碑刻名称搞错了。
  现年80 余岁的当地文人廖山水也谈到,该戏台是川主庙中的戏台,从来没有听说过广普场上有禹王观。
  目前,由文管所刻制的“禹王观戏台”还伫立在戏台旁。是“川主庙戏台”还是“禹王戏台”,各方各有争执,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当我们站在台上,试图想象戏台初建时,这里多姿多彩的生活图景,却甚是清晰:
  台上玉笛横吹,台下黄酒小菜,且听且吟,在夕阳的余晖中,人们沉浸在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中,想必别有一番味道。有独守空闺盼归人,心事密缝,如绣花线针针怨怼;有悠悠抚琴,却难觅知音的摇头轻叹……这些曾经被演绎的故事,并没有在弹指岁月中湮灭,而是成了古戏台经久不退、可以共品的余味。
  如今,古戏台如一双展开的翅膀,轻轻地煽动那故土中的往事。作为一种历史的凭证,关于戏台的故事和传说会一代代传递下去。而且我们一直坚信,在某个月明星稀风微沉的夜晚,曾经在这戏台上演出过的人都会“归去来兮”,重现飘然的衣袂、绚丽的身姿……因为这就是我们永远剪不断的乡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