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璧山千年文化遗存系列报道之三  璧山文庙: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儒学地标

(2014-10-20 23:19:51)
标签:

璧山历史

文庙

孔子

分类: 璧山人文

璧山文庙: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儒学地标

新闻作者:连宏宇 罗君 文/图  发布时间:2014-10-20   来源:璧山报

 

璧山千年文化遗存系列报道之三 <wbr> <wbr>璧山文庙: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儒学地标

大成殿默默在风霜中矗立。

 

  朝拜文庙,这是电影《孔子》上映之后,悄然流行起的一种风雅时尚。
  在当年,《孔子》在台湾的首映式干脆就直接放在了台北文庙,现场还恢复古礼,19位小学生表演了佾(yì )舞(指乐舞),场面隆重。
  作为传播儒学的重要载体,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文庙建筑便在中国的大地上兴起,经过近2000年的历史,到清末民初,中国几乎县治以上的地方均有文庙建筑。
  曾辉煌一时的璧山文庙作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儒学地标,再一次凝聚人们关注的目光时,凸显出怎样的精神向往?璧山文庙到底有那些特别?
  10月15日,记者采访了区政协学习及文史委员会主任傅应明,在他心中,璧山文庙是一个写满传奇的地方。他说,很多人对于文庙认识存在误区,其实,文庙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供和尚、尼姑修行的寺庙。而从清代《璧山县志》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祭祀活动是由当时的政府主导,列入了财政预算,而且是专款支出。文庙在当时的地位,不仅是专门祭祀孔子、传播儒家文化和精神的神圣之地,而且还是担负着一地教育管理的行政机关,同时也是当地的最高学府所在。

http://www.bswxw.com/bsb/UploadFiles/201410/20141017185804837.jpg 璧山文庙: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儒学地标" TITLE="璧山千年文化遗存系列报道之三  璧山文庙: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儒学地标" />

文庙已成为璧山历史与现实的儒学地标。

http://www.bswxw.com/bsb/UploadFiles/201410/20141017185817516.jpg 璧山文庙: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儒学地标" TITLE="璧山千年文化遗存系列报道之三  璧山文庙: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儒学地标" />

工艺精湛、金碧辉煌的文庙堪称古建筑的艺术瑰宝。

 

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元朝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现存孔庙建筑 300多处,大部分是清代建筑遗存。重庆现仅存几处文庙遗迹,璧山文庙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是全市保存最好、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文庙。
  那璧山文庙建于何时?乾隆《璧山县志》上说“逮元之丙申,县治既革,庙学亦废”。
  傅应明说,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璧山文庙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元朝,但现在对于这个说法没有更多的史料可查。
  据各类相关文献记载,璧山文庙建成以后几经迁建:始建县城南门外、迁移至县城西门内、在县城南门外旧基上修葺、改立今址。
  第一阶段,璧山文庙的始建,从一些史料记载,其最开始的选址应在如今的璧山实验小学A校区附近。因为按照古时的设置方式,庙学应该在一起,而当时有可靠的记载,作为教学的文昌宫就建在璧山实验小学A校区,由此推断文庙就应该在附近。
  第二阶段,由县城南门外迁移至县城西门内,时间是明嘉靖年间到明万历四年(1576)。这次迁移基本形成文庙规模,主要有主体部分、明伦堂、和学署三部分。其中,主体部分用于祭祀用,由启圣祠、大成殿、东庑西庑、两道门(戟门和棂星门)、泮池组成;而明伦堂即学宫,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的场所,就是当时璧山最高学府(县学)的所在;学署的功能相当于今天的教委部门,设置有教谕和训导两个衙门,主要负责当时的教育行政管理。
  第三阶段,在县城南门外旧基上修葺,时间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当时,璧山已归并永川,史料记载“永令董粤固奉文修葺,仍治南旧基,止修大成殿,以备祭祀。至启圣祠、东西庑、戟门、棂星门、明伦堂、名宦乡贤祠、学署、斋舍,俱未修葺”。也就是说,当时迁建在璧山实验小学A校区的文庙其实只修建了主体祭祀部分,其他都没有修建。
  第四阶段,改立今址,时间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当时,浙江会稽县人许绍熙由举人任璧山县令,第二年奉文修建,从此几百年时间中,又陆续进行了扩建和改造。
  综上所述,现在我们看到的璧山文庙,如果从史料可以查证的启圣祠移建算起,应该有440多年的历史,因为明嘉靖皇帝即朱厚璁在位时间为1521——1566年;如果从大成殿的迁建算起,也有430多年的历史了。

 

缘由:璧山文庙多次迁建原因众多
  璧山文庙从县城南门外、迁移至县城西门内(也就是今天璧山文庙所在之处),几经周折,究其原因,傅应明为我们进行了分析:
  一是旧址(县城南门外)的“水势”不好。当时县志记载“脉尺水直,无深厚潆洄之气,是以邑庠士子虽博物洽闻,而不多大奋云霄”,意思也就是说,旧址那个地方的水是直流的,没有深厚潆洄的气势,所以就导致在庙学读书的弟子虽然学问不错,但很难在科场上扬名。
  二是今址(今日璧山文庙所在之处)的“山形”“水势”都好。当年知县成宗耀“熟视其地之美,毅然兴叹曰:邑中胜地,孰有愈于此者乎”!用今天的话来说,在他看来其他地方都不能超过这里。原来,当初知县成宗耀带着好几个读书人登上高坡察看,发现这里附近有众多山峰,不仅山峰美而且名也俱佳,如龙珰、龙梭、文笔、挂榜、五峰、虎峰、状元峰等;面前的天生泮池,意味着读书人的砚台;而璧南河面前流过,恰巧这一段古时称为玉带河,玉带清流,昭示其美。最主要的是,这里还曾是状元冯时行“读书于此,大魁天下”的地方,所以知县成宗耀认为“若建学宫,宁不致科第之蝉联哉”!也不知道是否历史巧合,自璧山文庙迁建于此后,璧山人在科举考试中连连取得好的成绩,也就是清代时期,璧山翰林频出。
  三是上上下下都认可,用现代比较时髦的一句话来说,政通人和。因为古时迁建文庙,不是当地政府就能主导,必须报经上级各个部门审批才能实现。当时,负责学校管理的司教毛公、司训尹公“乐从众议,翕然乃定”,欣然同意大家的意见,一致赞成就把这个地方确定为文庙和学宫的新址;经请示省、道、府的巡抚鲁公、巡按郭公、分守道江公、分巡道任公、知府朱公“咸可之”,都表示认可。

 

玄机:坐向与其他文庙不同
  璧山文庙建筑依次走高,整个建筑有居高临下之感,俯视山河;礼仪端庄,等级森严。御路浮雕,柱础石刻,工艺精湛,巧夺天工;龙凤横匾,雕龙撑弓,玲珑漏空,壮美无比;琉璃滴翠,飞檐传神;金碧辉煌,耀眼夺目,堪称古建筑瑰宝。
  在大门左侧立有文武下马碑,任何官员到此,都得规规矩矩地走着进去。圣贤之地,没人敢造次。据了解,这块下马碑是从丹凤文庙搬迁过来的,从各种史料记载,璧山区境内有丁家文庙、八塘文庙、来凤文庙等多处,一个地方出现多处文庙,不仅彰显出当地经济的繁荣,还能说明当地的教育事业的繁荣,表明璧山自古以来就有崇尚文化和教育的传统。
  说到璧山文庙的玄机,选址坐向也与众不同。从各地的文庙坐向来看,一般都南北朝向。这与中国人修建房屋的习俗有关。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称“败北”、“北面称臣”。
        但从现有的资料看,似乎只有璧山文庙在坐向上选择了坐西向东。是别出心裁还是另有玄机?傅应明说,其实这应该与当时璧山文庙的选址有相当大的关系,因为背靠凤凰山,面朝璧南河,没有更好的地点可供选择,这也成为了璧山文庙与众不同之处。
  对于文庙的认识,傅应明也谈了自己的看法,现代很多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文庙不能等同于传统的寺庙,它不供神,只供孔子及历史上为发扬光大儒家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贤德之人。文庙的祭祀和老百姓的祭拜活动不一样,它是由古时政府主导的祭祀活动,每年的祭祀经费都纳入财政预算,是有专门的经费。
  据乾隆《璧山县志》载,“本县旧额春秋二祭,文庙及山川社稷各坛祠,原编银五十二两,因钱粮不敷裁并永川县,于雍正七年十一月内奉文复设县治,遵照康熙十一年十一月内奉文之例,请给春秋祭祀银一十六两;又,照康熙五十年正月奉文之例,于本县地丁银内,扣留备祭;又,于雍正十三年奉文,加增祭祀银二十两,于藩库请领”。由此可见,文庙作为当地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它的祭祀活动,在当时不仅是民间行为,而且还是重要的政治活动。
  随着时光的流逝,璧山文庙的地位在世人面前已渐渐淡化。如今,古柏、碑刻、下马石等也都已经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一座大成殿,默默地在风霜中矗立着。但我们一定要留给后人知道的是,在这里,不仅能够读到璧山千年的悠久历史,还能让你真正在这里寻求到璧山的文化之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