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北茶俗

(2015-06-27 22:46:51)
标签:

文化

分类: 阿弘的茶文化

 


    湖北茶俗,是紧密结合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伴随着古代婚丧以及祭祀传统习俗,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在婚葬礼仪中,茶占有重要的位置。千里殊风,百里异俗。由于种种历史因素,某些茶俗,历尽千百年的社会生活熏陶,终又形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演变为人们精神支柱,遗为家风,礼仪定规。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今撮其要者,作一简介。

    一、婚礼茶俗

    荆楚古为礼仪之邦,在古老的婚姻礼俗中,民间仿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之仪,以茶为礼,定儿女终生大事。

    纳采行茶:《孝感志》载:“纳采日行茶,果味虽备,必主以茶盐,名之曰山茗海砂。其不行茶者,止送鞋样,侑以缣帛曰样礼。”然云“山茗海砂,”盖因便语有山盟海誓之说,方音转变伪而成,俗以茶产于山,盐出于海,乃言婚姻已定。咸丰县,民间娶亲,男家请媒,茶定谓之过门。随具仪物(茶果等物)庚帖;女家填写八字,长成纳采请期。恩施县,流行婚礼行茶下定,谓之作揖,互换庚帖,长成请期亲迎。

    行茶过礼:襄阳、郧阳、咸宁等地,婚姻既定,将娶之前,必具牲、酒、茶、果及衣饰等物致女家,谓之行茶过礼。

圆茶:江汉地区石首、监利等地,既婚,越三日,同姓亲友,致羊酒庆贺,俗称圆茶。

交杯茶:鄂西苗族聚集的利川、宣恩等县,当伴娘把新郎引入洞房后,双双手端茶盘,请新郎新娘饮交杯茶,喝交杯酒。饮交杯茶酒时,先茶后酒,茶酒都是各饮半杯后交换。名曰“交欢”。钟祥县冷水一带,新郎新娘在洞房初相会,由二位牵亲婆婆,送红糖茶与新娘新郎各一杯。各饮一口后,又换杯再饮,叫饮“交杯茶”,以祝和合相谐。

转茶:荆州地区,夫妻拜堂后,举行隆重的转茶仪式。由茶童递茶一盘两杯。相互转让三次后,将两杯茶,转入一杯,由新郎一口饮尽,以表和睦。与此同时,司礼者便朗诵《转茶词》:“执茶者传茶,司杯者捧杯。当茶一献,礼性三让,夫妻相和好,琴瑟与笙簧。

抬茶、糖茶、米泡茶、豆茶:咸宁县等地,在新娘接回时,拜堂由一人站在新房中间椅上,对着新娘新郎贺喜呼彩。祝贺“早生贵子”,举案齐眉,边呼边以豆子、米泡撒向新婚夫妇。新郎新娘给客人“抬茶”,喝茶人出茶令,相互嬉戏,取乐直至深夜。咸宁甘棠一带结婚,新娘给客人喝茶,更有许多讲究。头天米泡茶,次日早晨上门送“糖茶”,第三天回门喝“豆茶”。孝感朋兴一带,举行花烛礼仪式更有讲究。其时,由掌礼者朗诵《花烛礼彩茶歌):“彩茶清洁笑颜开,香透玉兰郎莫猜……。”仪式隆重,热闹非凡。

饷茶:荆州地区,流行婿回见妇之父母日谢亲。妇家馈食(酒、茶、果)于舅姑曰饷茶。

拜茶与抬盘茶:五峰县土家族聚居之地,盛行新婚夫妇次日晨起,夫妇同拜亲长。俗谓之见大小。凡亲长受新郎新娘拜茶者,当时必有馈赠,名曰“茶钱”。成婚三日后,新郎同新娘归宁父母,谓之“回门”。婿家必多备茶礼省亲。田泰斗《竹枝词)中有“茶礼安排笑盈盈,三朝梳洗共回门”之句。鹤峰走马白族聚居地方,常在婚后第一天早晨举行抬盘茶,(又叫绷绷茶)这时,新娘要拿出她早已绣好了的对角花手巾、粗白布、五色线,四角绣上白族风情故事图案中间绣上花轿、龙凤之类的图案。筛茶时由新郎新娘各抓两只角,用力绷平,上面再搁上炒米、煮蛋之类的茶点,筛给老人亲友喝。吃了茶后,一般要馈赠礼品等物,以示祝福。嘉鱼县,新娘子次日清晨向公公婆婆以及兄嫂、姐妹敬糖茶谓之敬翁姑。然后,新郎新娘到左邻右舍敬糖茶均不收茶钱,以示联络感情。

转茶与重茶:通山县在1949年以前,民间流行有兄死或弟亡的农户人家,其兄或弟无配偶,可与弟媳或嫂结婚,俗称“转茶”。咸宁县,昔日流行未婚夫早逝,男方有兄弟无配偶者,可与女方续配,称为“重茶”。

点茶:孝感市、大悟县等地,在未婚前一夭,举行隆重的告祖仪式,俗称启犊。设香案,初献酒,后献茶。设香案在自己堂屋或宗祠举行。此仪式在回莺经(完婚)之前举行。告祖仪式,将供品献上,先酒后茶,辞别列祖列宗。其时,掌礼人便朗诵(点茶词》。从而增加了隆重热烈气氛。这一种祭祀仪式,显然是“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古风遗存。

从上述可见,茶渗透了婚礼的全过程。古代以茶为礼,其实质就是历代封建王朝,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准绳,束缚男女青年婚姻,使人间的情爱,受尽压抑和侄桔。正如明·郎瑛在《七修类稿》说:“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也。”显然是以茶为象征,“好女不嫁二夫”,从一而终。虽然是由于历史的演变,繁琐的婚礼仪式,有所削减,但在民间索取茶礼上,仍有增无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家庭经济条件的好转,索取的茶礼更重。有的因养儿为婿,负债累累,已成为不少农户的苦痛。未婚男女青年,在真挚的爱情的基础上,应坚持文明,丰俭随力迎亲。 

二、丧葬祭祀茶俗

奠茶:恩施、咸宁、襄阳等地,凡长辈或成年人病故,一般在准备埋葬的头天晚上举行隆重夜祭。在夜祭迎亡仪式上,向亡者献茗,俗谓之奠茶。盖时,并由司礼者朗诵(奠茶词)。并接唱《奠茶歌》,以此表达对亡者的哀思和寄托。

哭茶:在人死的当天晚上举行“夜祭”,俗称守灵。在夜祭仪式过程中,间歇时,由其亡者子女在灵前接待前来吊唁的客人,给客人边送茶,边哭唱,词随意编,多为亡人起死回生或保佑下辈人荣华富贵,或叙述亡者生平之业绩,以慰死者之灵,以宽生者之心。 

三、饮宴茶俗

拜年茶:荆楚大地,素有尊长爱幼的传统美德。咸宁、蒲忻等地在除夕之后,儿孙都要给长辈拜年,敬茶一杯,相互致贺。咸宁各地至今仍流传着“父母大人,福寿康宁。敬茶一杯,四季清平”的顺口溜。

油茶汤:咸丰、利川、宣恩等地,土家族聚集的地方,有喝油茶汤的风俗,沿袭至今未改。有些人成了一种癖好,一天不喝油茶汤,浑身无力。油茶汤是用油炸茶叶、阴米或苞谷子、豆腐干、花生、芝麻等物,加生姜、葱、蒜等佐料,泡汤喝。清爽可口,提神解渴。此种茶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巴人。唐·陆羽在《茶经》中说:“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者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可以说是油茶汤的原始形态。在宣恩县通道、融水一带,油茶汤是侗家饭食上一大喜好,流行过早三碗油茶汤的习俗。

擂茶:咸丰与黔接壤之地,当地群众常取朱英、胡桃、生姜、芝麻捣烂煮沸作茶以享客或以自奉。

花椒茶与菊花茶:通城县民间习饮花椒茶。东乡(今麦市一带)民众循江西习俗,爱饮菊花茶。即将菊花、熟黄豆、芝麻、桔皮、食盐拌好密封。用时加少量茶叶以开水冲泡。饮用此茶,解渴生津,兴奋提神,爽快自若。

砂峪茶:松滋县,民间用砂罐煮茶享客。当地流行着:“松滋人,礼性大,进门就把椅子拿。毛坎烟,砂罐茶”,表明松滋人热情好客。

湖北茶俗,它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它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如过去用一杯清茶,现今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用健力宝,汽水、果汁等饮料飨客或自奉,以显示自己的富贵荣华。笔者坚信,流传千百年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的油茶汤、茶椒茶、擂茶、恩施地区的铜罐茶、松滋的砂罐茶等等,将会世代相传,永远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不断发扬光大。(冯祖祥/陈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无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