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炳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系列之三

(2011-12-09 20:21:55)
标签:

文化

分类: 武夷茶人谱

 

茗香岁月六十载

 

——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苏炳溪

http://www.greatwuyi.com 来源: 发布时间: 2009-06-19 01:40

 

http://www.greatwuyi.com/images/2009-06/19/0619mb30A.JPG

 

    83岁的苏炳溪是现如今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年龄最长的,但他中午、晚上两餐小酒,烟不离手,生活悠闲,身体健康。天气好时,还上山看看

茶山。兴致来了,还能亲手制作手工茶。说到茶总是神采奕奕。这位满头银发、脸上爬满了皱纹的老人,让人觉得他总有用不完的精力。儿子苏德发有个形象的说法:老爹做茶,就像小孩子过年一样兴奋。

    苏炳溪祖籍江西,7岁丧母,15岁亡父,兄弟三人各自打工,勉强度日。15岁的苏炳溪随同村的人一道“走福建”来到武夷山,挖山、种田……什么活都干过。后来到了挑花茶厂(现品石岩下)给姓廖的包头做工,再转到马头茶厂弄茶。采茶、走水焙,两年的历练让苏炳溪摸到点做茶的门道。

    1948年,20出头的苏炳溪凭借过硬的技术做上了“带山”。“带山”这项活,上承做青,下接做焙,还要决定一片山是否开采,是件十分精细的行当。

    苏炳溪回忆说,年轻的时候,白天去开茶山,晚上就住在山上的岩石洞里,为的是省去上山下山的那会功夫,好多做些事情。解放前一斤毛茶卖4块8,而100斤谷子才3块钱。上山做事,都是用茶梗泡一大壶茶带上,哪里舍得喝真正的茶叶。

    建国初,马头、磊石、天游、品石五茶厂拼为一个初级社。那年头春苏炳溪被委以五厂巡视员,总管岩茶采制,白天上山,晚上轮流到各厂察看。那是他最煌辉得意的几年,至今仍津津乐道。

    坐在自家大坑口茶厂二楼的阳台上,老人家用手比划着自家茶山的位置,自豪地说:“15岁开始,端上了‘做茶’这碗饭,如今快70年过去了,我的生活从没离开过茶叶。现在家里有六七十亩茶山,茶叶养活了我,也养活了一大家子人。现在想喝什么茶都有,我们自己厂里就有大红袍、矮脚乌龙、肉桂、水仙,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喝茶梗了。”

    听老人家说着以前的事,喝着亲手做的手工茶,由衷地感受到他对茶的热爱。我想,很多人是因他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头衔慕名而来,但这个头衔于他来说却没有太多附加的意义。他的心中痴爱的只是那一片片泛着幽香的茗叶,是做茶时,看着一片片青叶变成绿叶红镶边的杯中极品时的喜悦,更是喝着亲手制作的香茶时的那份自豪。和别人说说以前的,儿孙们已经不爱听的故事,于他也许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今的苏炳溪已经干不了重体力活,但对他来说,到山上走一走,转一转也是件乐事。他对家里、村中年青人很多“指示”,一开口总是以前做茶管山怎样,不管人家听没听,他总爱唠叨几句。也正是这份固执的坚持,才能固守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喝完杯中的茶,我们也该告辞了。离开时,苏炳溪老人坚持把我们送到大门外,看我们坐上车。驶出很远,透过后视镜,我们看见老人仍站在大门口挥着高高举起的手臂向我们道别。(袁茵)

 

 

岩茶传艺老人苏炳溪

 

来源:http://www.yxzst.org/thread-34355-1-1.html

 

 

在武夷岩茶手工制做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谱系中,而今最长者就数苏炳溪了。眼下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苏老爷子的身体健康,午晚两餐小酒雷打不动,加上烟茶,生活闲适。天气好时,还上山看看茶山,做茶的则采回察看,俨技术总监。村人多称他“魁魁公”(闽南语魁溪谐音),因为他长期在村中当干部,外人则叫老苏。
  

        http://s3/middle/48f784c5xb3a7e76fed22&690

 

老苏祖藉江西上饶县风墩村,7岁丧母,15岁亡父,兄弟三人各自为人打工,凄苦度日。也就是丧父的那年,他随村人“走福建”来到武夷山。先是给人做工、挖山、种田。谁知破船又遇顶风浪,“打摆子”(虐疾)这种严重摧残身体的恶魔缠住了他。发冷发烧轮番而至,每天下午背部一发凉,后就是大冷,全身发抖,人软得像泄了气的皮球。包头认为他快死了,私下交代人说:“死了就埋到后面茶山边去。”朦胧中听到此后,他绝望了。后来吃了“苦株糕”,“打摆子”意外断根了,他又捡了一条命。病好后,他回到老家。只见锈锁挂在门上,杂草长满台阶,一片凄凉。原来是二哥被抓去当了壮丁,大哥远离家门去卖苦力。他爬窗而入,住了两天,只好再“走福建”了。在武夷山中又磨炼了一年。第二年回家,虽然大哥在家,但新取的嫂子怕他来分“家产”,而冷眼相待。手足情凉,使他沮丧。此时,可恶的保长又想派他当壮丁,还是族中老人说了公道话,才免了此劫。从此,他下决心“走福建”,不回头了。那年他才17岁,时在民国三十三年。
  

在武夷山,他先后在挑花茶厂(现品石岩下)给姓廖的包头做工,后转到马头茶厂弄茶。
  

经历过两年的采茶、走水焙磨炼后,这时他已算入门了,不但茶采得好、采得快,而且还能上灶台炒青,那是很多采茶工不敢“下手”的难活;他揉茶时揉出的条索紧致、均匀,因而经常得到带山、包头的夸奖,连着拿了二三年的头等工钱,同行们开始刮目相看。
  

大约在1947年采春茶时,开的几次明暗秤,他都是领先。但有一次开暗秤时,他的茶青数量却落在后面了,原因是他那天采茶时粘了毛毛虫,痒得无可奈何,到小沟里去搓洗,包头、带山没注意这点,开了“暗秤”,年青的小苏自不是服气,和带山吵了一番。他执意要与那个茶青数量最多的人比炒茶(那个人不会炒茶)、揉茶,后来包头看他平时做事肯出力,加上那次开“暗秤”的疏忽,那年破例开了两个头等,这也是很罕见的事情。这件事在邻厂中产生了影响。

 

第二年,邻近的盘珠小厂的女包头,把他挖去了,并大胆地起用20岁的小“魁魁”做带山,那是一种“破格”的重用。他不负重托,出色的完成使命,这样一来,在山中站稳了脚根,端牢了“吃茶饭”这块饭碗,也开始了他的“带山”生涯。
  

“带山”这件活,管的人多,涉及的山多,面对岩茶品种、名丛多,是件粗不得的行当。上要向包头交得了差,下要与采茶工天天在一起,很不容易,很难处理。
  

有一件事给这位年青的带山一次深刻的教训,60年后还心存记忆。他说,那年茶盛采的很“紧手”(紧张),自然多开了两次明暗秤,采茶工已是满腹牢骚。一日,他无意中说了一句“今天要开秤!”,采茶工当然“发狠”(用力)采摘。可是“过段”时,却没秤茶青,这时有3个采工要与他没完,说他“玩弄老子”,执意不肯倒出茶青,让挑青人挑回厂。“不倒青,下山扣工钱!”这个杀手锏利害,那3人认倒霉了。春茶下山时,那3个心存怨恨的采工,群起要扒他的裤子。年青力壮的“魁魁”一甩手放倒两个,一溜烟跑了,天黑才悄悄潜回厂中,侥幸地逃脱了被脱裤子的“游戏”。自此,他再不敢信心用“开秤”来吓唬采茶工。这个惊险一幕,至今还常在苏老爷子脑际中闪现。
  

“带山”这项活,上承做青,下接做焙,处于中间环节,因此对上对下都没熟悉,才有办法做到顺利承转,不然会出乱、坏了事。
  

建初期,马头、磊石、天游、品石五茶厂拼为一个初级社。那年头春苏炳溪被委以五厂巡视员,总管岩茶采制,白天上山,晚上轮流到各厂察看。要讲人家毛病是不容易的,自己“吃不消”的人不敢挑此担子。他到厂里看揉茶时,总有人要和他比试。“比就比,怕什么!”他炒青、揉茶样样在行,年青又有力气,工人服气了,再不敢提与他比试了,只好听挑毛病。那时是他最煌辉得意的几年,至今还有点沾沾自喜。
  

如今的苏老爷子,做茶时还是到处不停走动,俨如当年的带山,指手划脚,对当了村干部的儿子总好像不放心,这大概是老人的“通病”吧?
  

如今的苏老爷子已干不了重体力活,但对他来说,到山上走一走,转一转也是件乐事。他对家里、村中年青人很多“指示”,不过一开口总是以前做茶管山“怎么样、怎么样”,不管人家听没听,他总要唠叨几句。这就是传统工艺老人的心迹吧!这当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固守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