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系列之三

标签:
文化 |
分类: 武夷茶人谱 |
茗香岁月六十载 | |||
——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苏炳溪 |
|||
|
|||
http://www.greatwuyi.com 来源: 发布时间: 2009-06-19 01:40 |
|||
|
岩茶传艺老人苏炳溪
来源:http://www.yxzst.org/thread-34355-1-1.html
在武夷岩茶手工制做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谱系中,而今最长者就数苏炳溪了。眼下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苏老爷子的身体健康,午晚两餐小酒雷打不动,加上烟茶,生活闲适。天气好时,还上山看看茶山,做茶的则采回察看,俨技术总监。村人多称他“魁魁公”(闽南语魁溪谐音),因为他长期在村中当干部,外人则叫老苏。
老苏祖藉江西上饶县风墩村,7岁丧母,15岁亡父,兄弟三人各自为人打工,凄苦度日。也就是丧父的那年,他随村人“走福建”来到武夷山。先是给人做工、挖山、种田。谁知破船又遇顶风浪,“打摆子”(虐疾)这种严重摧残身体的恶魔缠住了他。发冷发烧轮番而至,每天下午背部一发凉,后就是大冷,全身发抖,人软得像泄了气的皮球。包头认为他快死了,私下交代人说:“死了就埋到后面茶山边去。”朦胧中听到此后,他绝望了。后来吃了“苦株糕”,“打摆子”意外断根了,他又捡了一条命。病好后,他回到老家。只见锈锁挂在门上,杂草长满台阶,一片凄凉。原来是二哥被抓去当了壮丁,大哥远离家门去卖苦力。他爬窗而入,住了两天,只好再“走福建”了。在武夷山中又磨炼了一年。第二年回家,虽然大哥在家,但新取的嫂子怕他来分“家产”,而冷眼相待。手足情凉,使他沮丧。此时,可恶的保长又想派他当壮丁,还是族中老人说了公道话,才免了此劫。从此,他下决心“走福建”,不回头了。那年他才17岁,时在民国三十三年。
在武夷山,他先后在挑花茶厂(现品石岩下)给姓廖的包头做工,后转到马头茶厂弄茶。
经历过两年的采茶、走水焙磨炼后,这时他已算入门了,不但茶采得好、采得快,而且还能上灶台炒青,那是很多采茶工不敢“下手”的难活;他揉茶时揉出的条索紧致、均匀,因而经常得到带山、包头的夸奖,连着拿了二三年的头等工钱,同行们开始刮目相看。
大约在1947年采春茶时,开的几次明暗秤,他都是领先。但有一次开暗秤时,他的茶青数量却落在后面了,原因是他那天采茶时粘了毛毛虫,痒得无可奈何,到小沟里去搓洗,包头、带山没注意这点,开了“暗秤”,年青的小苏自不是服气,和带山吵了一番。他执意要与那个茶青数量最多的人比炒茶(那个人不会炒茶)、揉茶,后来包头看他平时做事肯出力,加上那次开“暗秤”的疏忽,那年破例开了两个头等,这也是很罕见的事情。这件事在邻厂中产生了影响。
第二年,邻近的盘珠小厂的女包头,把他挖去了,并大胆地起用20岁的小“魁魁”做带山,那是一种“破格”的重用。他不负重托,出色的完成使命,这样一来,在山中站稳了脚根,端牢了“吃茶饭”这块饭碗,也开始了他的“带山”生涯。
“带山”这件活,管的人多,涉及的山多,面对岩茶品种、名丛多,是件粗不得的行当。上要向包头交得了差,下要与采茶工天天在一起,很不容易,很难处理。
有一件事给这位年青的带山一次深刻的教训,60年后还心存记忆。他说,那年茶盛采的很“紧手”(紧张),自然多开了两次明暗秤,采茶工已是满腹牢骚。一日,他无意中说了一句“今天要开秤!”,采茶工当然“发狠”(用力)采摘。可是“过段”时,却没秤茶青,这时有3个采工要与他没完,说他“玩弄老子”,执意不肯倒出茶青,让挑青人挑回厂。“不倒青,下山扣工钱!”这个杀手锏利害,那3人认倒霉了。春茶下山时,那3个心存怨恨的采工,群起要扒他的裤子。年青力壮的“魁魁”一甩手放倒两个,一溜烟跑了,天黑才悄悄潜回厂中,侥幸地逃脱了被脱裤子的“游戏”。自此,他再不敢信心用“开秤”来吓唬采茶工。这个惊险一幕,至今还常在苏老爷子脑际中闪现。
“带山”这项活,上承做青,下接做焙,处于中间环节,因此对上对下都没熟悉,才有办法做到顺利承转,不然会出乱、坏了事。
建初期,马头、磊石、天游、品石五茶厂拼为一个初级社。那年头春苏炳溪被委以五厂巡视员,总管岩茶采制,白天上山,晚上轮流到各厂察看。要讲人家毛病是不容易的,自己“吃不消”的人不敢挑此担子。他到厂里看揉茶时,总有人要和他比试。“比就比,怕什么!”他炒青、揉茶样样在行,年青又有力气,工人服气了,再不敢提与他比试了,只好听挑毛病。那时是他最煌辉得意的几年,至今还有点沾沾自喜。
如今的苏老爷子,做茶时还是到处不停走动,俨如当年的带山,指手划脚,对当了村干部的儿子总好像不放心,这大概是老人的“通病”吧?
如今的苏老爷子已干不了重体力活,但对他来说,到山上走一走,转一转也是件乐事。他对家里、村中年青人很多“指示”,不过一开口总是以前做茶管山“怎么样、怎么样”,不管人家听没听,他总要唠叨几句。这就是传统工艺老人的心迹吧!这当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固守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