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红楼梦》中刘姥姥视角看小说叙事艺术

(2007-12-05 21:08:30)
标签:

人文/历史

论文

红楼梦

古代文学

 

    刘姥姥对《红楼梦》的叙事起了很大的作用,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样写道: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曹雪芹寄予了刘姥姥很大的“厚望”,即是想通过她的视角,来把这“乱麻一般”的事情,作个“纲领”给写出来。刘姥姥三进贾府,前后对比,贾府的兴衰史就是通过刘姥姥这个视角表现了出来,并且通过刘姥姥把大观园,荣国府,展现出来。作者创造了刘姥姥这个视角,自己却退到作品之外,假托她的视角来把贾府写出,这是叙事上的突破,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刘姥姥这个视角,体现了《红楼梦》的叙事魅力。首先,刘姥姥是个乡村老太太,进城来到贾府,对于城里的东西,总会有许多的好奇,非得把一些很细小的东西挖出来不可,所以在“一进大观园”时,就引出了贾母和众人同游大观园一节,刘姥姥就像个导游,移步换景,带领我们走进大观园的每一个角落,观赏大观园的每一处风景,感受大观园每一处意蕴:潇湘馆的精致华丽,蘅芜院的素净,秋爽轩的阔大疏落,通过刘姥姥这样一个“剧中人”视角,让贾府在读者前面展现无遗。其次,刘姥姥算起来也是个老人了,七十多岁,经历的事情也还算多,可以说是个农村通,“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对于农村那些事,她是一个全知的视角,而她走进了贾府,却是个限知视角了,但对于城里的东西,她却一窍不通,但是却又要不懂装懂,总要用农村的事物来敷衍一番。刘姥姥这个视角采用了限知视角上的全知叙事,在全知与限知之间转换,显得多姿多彩。如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就有“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她把“挂钟”比作是“匣子”,匣子是她知道的事物,但是却不知道挂钟是何物,她用匣子来描叙挂钟,不仅给了读者以新鲜感,而且倍增了作品的幽默感。通过刘姥姥的话,作者运用比喻来描叙,但是作者却退到作品之外,假托了刘姥姥之口说出来,显得真实而生动,这是很有创造的。另外,在四十一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中写到“及至到了房子跟前又找不着门,再找了半日,忽见一带竹篱。刘老老心中自忖道:‘这里也有扁豆架子?’”,她又用自己知道事物来描绘贾府中的事物。这样的地方比比皆是。作者不用告诉我们那是什么东西,因为这些事物是路人皆知的,只是刘姥姥不知道而已,所以经刘姥姥一描述,即使是限知,读者也全知了,对于读者不熟悉的事物,作者便引入作品中其他人物来叙述,或者用说书人全知全能的视角来交代,这样,全知与限知巧妙结合,带给我们强烈的真实之感,又十分地惹人发笑。可见刘姥姥这个视角的安排,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通过这一系列的有趣的事情,刘姥姥的性格和形象在读者展现无余,比起说书人全知全能的描叙,显得深刻而又更加真实,人物的性格也更加鲜明了。刘姥姥没有辜负作者的厚望。

   我们再来看“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中的一段:

及出厕来,酒被风吹,且年迈之人,蹲了半天,忽一起身,只觉眼花头晕,辨不出路径。四顾一望,都是树木山石,楼台房舍,却不知那一处是往那一路去的了,只得顺着一条石子路慢慢的走来。

    开始,用了说书人的全知全能视角,对刘姥姥年老,喝了酒,蹲了厕所,眼花头晕,进行交代,因为这时候没有人在旁边,刘姥姥也不可能自己把自己的感受自言自语的说出来,所以只好采用全知全能视角,对刘姥姥此时的状况进行交代,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正是这样的状况,才引出接下来一系列的有趣的事情来:把画中的女子当真人去拉手,对着镜中的自己说话,醉卧在宝玉的床上。进行必要的全知交代之后,很快把视角交给刘姥姥——“四顾一望”,“四顾”和一“望”,可见怡红院之大,接着又简单交代怡红院外面环境“树木山石,楼台房舍”,“却不知”,限知叙事,“只得”,揭示刘姥姥心中的无赖和不知所向。这样全知与限知相互结合和补充,灵活运用“参与故事者”的限知叙事,更好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同时也更加真实。另外,刘姥姥经常会出现些看的动作,如“只一望”、“抬头一看”“往里看时”等等,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视点。另外,作品里还经常出现如“只见”、“只听的”、“却说”“话说”这样的词,这在《水浒传》和《西游记》中出现很多,但在《红楼梦》里,却是石头的视角,石头即作者。作者经历了一番梦幻般的人生,要借“通灵”之玉撰一部书,曰《石头记》,所以,作者即石头,即故事的亲历者。他主宰着故事的发展进程,也即全知视角,但却一直隐藏于作品之外。作者既是说书人,同时又是所讲述故事里的主人公。作者在用我来讲另一个我的故事,好比自己一面审视自己的画像,一面讲述此人的故事。同是一个人,却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于是小说开始有了复调的特色与一定的反讽性。总之,在刘姥姥所出现的有限几章里,作者巧妙地设置这个人物视点,多种叙事视点互相结合,显示了《红楼梦》高超的叙事艺术。

    古典小说发展到《红楼梦》,叙事艺术发展到了顶峰,它杂糅了多种叙事。已经不仅仅是说书人的全知全能视角,也不仅仅简单如《水浒传》一样,故意猜测小说中人物的想法,模仿其口吻来叙事,也不像《儒林外史》一般,完全地用客观、冷静的第三人称叙事来描叙。而是时而用说书人全知全能视角,时而假托小说中人物来叙事,也有时候用客观、冷静的第三人称叙事来描绘。总之,作者灵活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定自己所要采用的叙事方式,据自己的需要来选定叙事视点,但是我们却很难找到作者的影子,他隐藏到了作品的背后。这些都不仅仅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和灵活度,而且有利于展示人物的真实面貌,也更加有利于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说书人的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叙事,限知视角综合运用,让整个作品显得多姿多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李敖语萃
后一篇:黑暗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