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月色江声在
(2010-08-17 15:54:16)
标签:
钢城马鞍山李白故乡 |
分类: 散心情 |
马鞍山无疑是座有着独特魅力的江南城市。这里依山傍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素有钢城和诗城的美誉。
大约二十年前,当我刚刚来到这里求学时,它就已经开始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的征程了,记得那时好像省会合肥还没有多少动静。如今,廿载倏然而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多项桂冠早已集于一身,更让人平添一份对它的遐想和向往。因缘际会,如今我终于又一次投入它的怀抱——因为这里一座拔地而起崭新监狱,因为省局组织的一次采访著书活动。
长久以来,在我的内心深处,我都将它看作我的第二故乡。虽然,二十年前因为求学,我仅仅在这里呆了三年,但感情的深浅也许真的与时间长短无关。三年的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足以让我认识、了解并深深喜欢上这座清新靓丽的江边小城。
主要还是喜欢它的干净清幽,它的文化底蕴,它的诗人气质。
江南城市,与老家皖北小城比较起来固然淫雨霏霏的日子较多,但这恰好成就了它清新婉约的一面。一年四季都是街道整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山明水秀,让人时刻感受到青春勃发、昂扬向上的生活气息。作为蕴藏着丰富铁矿资源的新兴城市,马钢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直接带动着这座城市的经济腾飞。然而,这里不光有钢筋铁骨的坚硬的一面,也有着灵山秀水的阴柔的一面,更有着出乎意料的文化底蕴和奔放豪迈的诗人气质。
“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自然的恩赐让这座倚江而居的小城里里外外充满灵气。来钢城必去采石矶,它位于市区西南约5公里处的长江东岸,因集“雄、奇、陷、秀”于一体而居于“长江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这里有一个大脚印,相传为明初大将常遇春攻打采石时所留。这里还有一个捉月台,相传为诗人李白醉酒捉月失足之处,因此又称舍身崖。传说虽不足为凭,但这一武一文两个美丽的故事,却正好代表了这座城市亦刚亦柔、刚柔相济的鲜明个性。
犹记得二十年前,我们刚刚来到这座城市,就从报上看到钢城举办太白诗会的消息。世界范围内热爱华文诗歌的诗人学者如约麇集而至,面对滔滔江水临风把酒,低吟高颂,进行无拘无碍的诗歌朗诵和诗歌创作,进行着人类精神领域的快意交流,以此纪念千多年前的大唐诗仙,那是一种怎样的诗界盛典啊!那时候,作为文学爱好者,我们芝麻山文学社的社员也曾结伴前往,感受诗歌的魅力与精神。是啊,在那样一个年代,由市府出面组织这样一个似乎与经济了无搭边的活动,而且多年未曾间断,也许就不仅仅是热爱甚或作秀所能概括的了。它不正好也体现了一种积极达观、自由开放、兼蓄并包的城市的精神与内涵吗?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城东郊的芝麻山上,也算小巧玲珑,别有韵致。如今故地重游,几难看到些许当年熟稔的踪迹。非惟学校名字早已换成更为响亮的安徽工业大学,就是那围墙、宿舍、教学楼、学校大门,以及学校周边的建筑等等也应时而变,全部焕然一新而更为气派了。这固是我所乐见的,但不知何故,内心总有一种隐隐的失落和惆怅——这里还是我曾经嬉笑怒骂的母校吗?还是我曾经魂牵梦萦的芝麻山庄吗?当年为我们洗衣洗被、打扫剩饭的大嫂安在否?当年我们反复登临、直抒胸臆的霍里山无恙否?当年我们假日里捉鱼捉虾捉蟹捉蛇的欢乐稻田依然生机勃发否?
行迹匆匆。我不敢稍作淹留,亦不敢妄加揣测。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内心深处,故乡的点滴都是如此美好,可堪回味;故乡的一切都是如此灵动,含意隽永。二十年前,雨山湖的柳堤烟雨、月色荷塘已然如一幅水墨画般在我的记忆中渐行渐远,愈洗愈淡,让我无法真切找回当年意气风发的触动与感喟。二十年后,当我重新踏上这片温暖的土地,那林立的高楼,崭新的街道,别致的小区,新潮的店面……所有的一切,让我感觉是如此的陌生,又如此的兴奋。陌生,是这座城市的变化太大了,以致让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也感觉无所适从;兴奋,同样是因为变化,让人切切实实感受到这二十年来一座江南小城从物质到精神的巨大进步。
正如当年初来乍到,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无法落地生根的游子一样,如今,当我再次归来,那种深深的依恋却又让我内心五味杂陈。我无法确切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的累积与沉淀,我只是心怀忐忑:我心中的第二故乡,尽管我从未把你当作驿站,而在你的心里,我究竟是过客还是归人呢?
临别,诌诗一首,名之《怀乡》,献给我自己,以及我心中的故乡:
廿载求索费思量,
浮生爱恨两苍茫。
当年月色江声在,
应知钢城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