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一双关注“星星”的眼睛--柳菲
(2009-09-21 11:23:30)
标签:
dv导演电影纪录片泉州张俊扬原创娱乐杂谈 |
本文转载于:http://blog.163.com/chen_yinli/
有人说:“‘自闭儿’是星星的孩子,每个星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地在天上闪着冰冷的光芒,让我们携起手,用爱把星儿连成一条线,让他们从此不再孤独。”
——纪录片《孤独的天使》片尾字幕
张俊扬,泉州一名18岁的高三学生。2007年5月他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部DV,至今已推出超过8部作品。2008年11月17日,新浪、56网等多家网站同步上映了《孤独的天使》这部他自拍自导的关于自闭儿童的纪录片。因这部时长仅7分18秒的纪录片,网上网下掀起了一股关注自闭儿童的热潮。
拍摄缘起
陈美蓉,泉州市北斗星儿童发展中心主任。10年前,她生下了一对孪生男孩。得知消息的那刻,她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妈妈”。然而,在这对小天使1周8个月的时候,这位天下最幸福的妈妈发现,他们连最基本的交流能力都没有,对外界没有任何的反应,只是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心急如焚,四处寻医,终于得知孩子得了自闭症。她也平生第一次知道自闭症的含义,就像《孤独的天使》里介绍的——“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婴儿广泛性发育障碍。患儿在3岁之前即会出现典型的症状表现。本质性的人际交际困难,使他们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与其他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此外,她还知道自闭症是一辈子都无法治愈的病,只能在外界干预下减轻症状。
一心想治好孩子的陈美蓉发现要找一家针对自闭症的专门治疗机构非常困难。作为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她深知患儿家庭的苦楚,5年前,她推己及人,决定成立一家专门机构,为自闭症儿童找到一个真正能够理解他们、包容他们、帮助他们的身心之家。
多年来,做为普通公务员的陈美蓉和她的丈夫为北斗星儿童发展中心倾尽了全部的心力,年年亏本经营,家里甚至没有1万元存款。2008年,急于找人宣传、以便求助社会的陈美蓉结识了泉州广播音乐厅的工作人员石头。此时,石头的好友——张俊扬正好在筹划拍一部呼吁社会关爱盲人的作品。经石头牵线搭桥,张俊扬决心转战自闭症儿童这一近年来国内极少关注的题材。
故事里的故事
2008年10月的一个晚上,张俊扬和他的一个伙伴第一次来到了北斗星儿童发展中心“踩点”。当时在中心接受全日看护的孩子只有两个。张俊扬的伙伴热情地拿出两个糖果给这两个孩子,他们毫无表情地接过,撕掉糖果纸,把糖果又扔回了张俊扬伙伴的包里。张俊扬和伙伴霎时惊呆了,愣了好长时间,他们决定:“一定要为这些孩子好好地拍个片子!”
拍摄前的一个星期,张俊扬把自己竭尽所能收集到的和陈美蓉提供的所有自闭症的资料反复研究了一遍又一遍。“上课以外的时间全在看这些资料。看到心都凉透了,极度压抑。”他回忆,“我当时想,我是一个人,我绝不希望跟我同根同种的他们生活在如此无助的境遇里。”
然而到了2008年10月的另一天,真正拍摄的那一天,张俊扬还是震撼了,尽管他之前对自闭症做了如此多的了解。“从早上8:00到下午6:00多,我待了整整一天时间。一名近15岁的女孩,从头至尾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说着说着,他叹了口气。据他介绍,他本来想拍一名11岁的德化小孩志斌。这名小孩有严重的自残行为,他眉宇间一个深深的黑坑,就是他自己用头猛撞硬物留下的伤疤,此外,他头上还有许多星星点点、来历不明的伤疤,癒而未痊,就像天上的繁星,夺人眼目。张俊扬苦苦守候了一天,没有在当天发现他的任何自残表现,只好放弃。另一名女孩小红(化名)也是张俊扬筹划拍摄的对象。因为小红的这一精神残疾,她父母很早就离异了,年事已高的奶奶一个人独自揽下了照顾小红的担子。“这是一个最能反映自闭症儿童生存境遇的典型例子,但小红的父母、奶奶顾虑重重,坚决不答应我们的要求。我们本来也想将带子拍得更长一点、更深刻一点,但几乎所有家长都不愿意配合。这也可以理解,至今为止,我们接触到的能够坦然面对媒体、面对外界的自闭症患儿家长也只有陈美蓉主任一个人。这种社会心态是自闭症儿童最可怜的地方之一。”张俊扬感叹道。
张俊扬说,真正走入这个群体,他才感到自闭症儿童缺的东西太多了。他拍摄的片子里提到一个3周岁半的自闭女孩,女孩的妈妈跟奶奶说,如果孩子治不好,她就不要这个孩子了。他还了解到,许多自闭小孩的父母都选择了再生健康宝宝,想放弃他们。许多小孩的父母都是务农或者打工,无力承担每月1000至2000元不等的高额看护费。自闭小孩长大了,便不再有收留他们的机构……
“自闭儿童最可怜的地方之二是,他们无法跟外界交流,永远不知道自己是病人,永远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的任何人也永远闯入不了他们的世界。北斗星有三个病情较轻的小孩经过干预已经进入正常的小学学习,虽然他们还无法完全摆脱自闭症状,但至少给了我们希望。”张俊扬说。于是,张俊扬在纪录片里两次运用到了同一个镜头:三名自闭儿童趴着爬向镜头,脸上带着微笑,双目放出光芒。“这是我非常难得才捕捉到的镜头。我把镜头放慢了好几倍,就想通过他们尚存的活泼可爱,通过我们挖掘到的他们眼睛里天使般纯洁的光芒向社会发出一种无声的召唤。”他解释。
这部片子的拍摄还有一个小插曲。拍摄之前,陈主任就挑了几个症状严重的孩子出来,说是不能上镜。张俊扬想想,接受了。陈主任后来又要求给所有上镜的孩子打马赛克。这回张俊扬不干了,“要打我就不拍了。”他斩钉截铁地扔给陈主任一句话。一切为了自闭孩子,陈主任咬咬牙,妥协了。片子最终才得以孕育出来。
石惊微澜
在张俊扬和朋友们的努力下,纪录片《孤独的天使》终于在许多网站的首页挂出来了。
很多人在张俊扬的QQ上、博客上留言,表示受到震撼。他们说,这部片子跟张俊扬以前热衷于拍的剧情短片很不同,没有想到他会拍这样的片子。
至今为止,有五六家媒体就这部片子采访过张俊扬。泉州电视台一则宣传这部片子的新闻被陆续播了十几遍。
然而,许多网页不久后就撤下了这部片子。这一阵小小的热潮迅速冷却,隐退。
张俊扬曾经联系了泉州一家服装企业。他们允诺捐赠十几套衣服,然而北斗星儿童发展中心里有28个孩子。捐赠计划宣告流产。巨力鞋业有限公司分三次捐赠了800双童鞋。沃尔玛协助北斗星进行了一次情景教学,给参加情景教学的孩子每人一张50元购物券,让他们进入沃尔玛自由购物。所有的援助到此为止。
据陈美蓉介绍,北斗星儿童发展中心一年的运作经费需要30万元,2008年政府拨款4.5万元,今年迄今为止,政府拨款3万元。但一年还是要亏损10几万元。
3月15日下午3:30,在泉州一家麦当劳餐厅里,我们结束了采访。“关注的人挺多的,出来帮助的人太少了,内心还是有一点点失望。我现在上QQ,还经常跟陈主任聊天,问问中心有什么进展,有没有什么人去关心帮助他们。最近,陈主任告诉我,他们有一个老师怀孕了,两个老师去北京培训了,人手非常紧缺。孩子多了,校车也不够用了。现在,他们正在努力想办法。”张俊扬说完,透过被明媚春光照得透亮的落地玻璃向天空望去。和所有人一样,他看不见眨眼的星星,然而星星却依然高挂在遥远的天空,就像他心中的那份牵挂,兀自放光。
张俊扬语录
“孤独是一种人们忘而却步的感受,天使却是人们向往的美好事物,片子取名《孤独的天使》,就是要形成一种情感的碰撞,在强烈的反差中,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
“我想政府以后肯定会高度重视,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我对陈老师说,我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不能够帮助你们什么。但我内心里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唤来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帮助自闭症儿童这件事意义重大,我当时很想帮助他们,我告诉自己,能帮多少,就帮多少。”
“我这么想就这么做了。我相信总有人会触动,总有人会感动。”
“高考后如果有时间,我还会去看他们。只可惜我年龄太小,能力有限,不能够长期帮助他们。”
“每个人心中都有善良的一面,只是这个机缘给了我。我想把自己的触动通过这个片子传递给大家,唤起他们善良的一面,大家协作起来,一起去帮助他们。”
“自闭症儿童最需要自理,最好让他们慢慢认识到自己在干什么,要干什么。要不然,他们长大了,怎么办?他们的父母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孩子,每个家庭都不够强大。应该政府组织力量,出面帮助。”
“拍完这个片子这后,我就想十几年之后,再拍个这样的片子,看看他们长大了之后怎样,大威、小威(《孤独的天使》主人公,陈美蓉的双胞胎儿子)怎么样。如果我有做这一行的话。”
“自闭症和弱智不一样,自闭症可以通过干预减轻症状。这就更需要我们出力去帮助患儿去实现这种可能。”
“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我拍摄了纪录片,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我认识了那位伟大的母亲,这部短短的纪录片的诞生,也影响蛮大的,听说很多企业和人士都开始主动和那些自闭症的孩子联系,开始要资助他们,这就是我拍纪录片的目的,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我相信纪录片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纪录片是永恒的,他可以影响好几代人!过几十年再回头来看,他们是多么的可爱,这些也成为永远的记忆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