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从一条唐诗之路中唤出明月

标签:
浙东唐诗之路 |
分类: 评论 |

从一条唐诗之路中唤出明月
——东方浩诗集《从西陵渡到天台山》简评
文/涂国文
诗人东方浩是一位典型的江南诗人。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他大半生一直生活在江南名城绍兴,二是他的诗歌大多书写江南题材,三是他的诗歌呈现出鲜明的江南诗歌风格。《从西陵渡到天台山》是东方浩的第九部诗集,收录诗人近年来沿浙东唐诗之路采风而得的140余首诗歌。由于题材的专一性与独特性,这部诗集中,耸峙着江南的奇峰秀峦,氤氲着江南的云气雾岚,流淌着江南的水声鸟声,闪烁着江南的人文遗存,几乎呈现了一个全息的江南,是一部用诗行摄录的江南影像片。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自钱塘江经绍兴,而后经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再达新昌,直至台州天台及温州的诗意之路,是我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又一条文化古道。诗集按采风路线,共分“西陵潮声”“稽山鉴水”“东山风云”“剡溪两岸”“沃洲天姥”“天台流韵”六辑。这些诗歌,刻录着诗人流连于浙东唐诗之路、漫溯旧时光、寻觅唐诗之魂、寻找肉体与灵魂安放之所的跫音。正如诗人所言,“所有的寻找/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曾经的诺言”(《西陵渡》),在寻找中,“多少暗处的事物
浙东唐诗之路,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和葳蕤的历史文化,有着灿烂的人文景观和富饶的江南物产。诗人徜徉在山岩、湖溪、河渡和坑坞之间,用脚步丈量浙东唐诗之路的长度,登高山以啸傲,邀明月、清风与同饮,和春燕、鹭鸟、游鱼、野鸭相嬉戏,共天光云影、瀑布松涛而徘徊,沉醉于古道、寺院、牌坊、钓台、书院、驿站、拱桥、台门、作坊、石刻、越剧、刺绣等文化遗存,赏梅、榧、桃、梨、樟、桑等江南物产。诗人凝视着眼前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发怀古之幽思,兴沧桑之浩叹。
浙东唐诗之路,是谢灵运、许询、王勃、李白、孟浩然、王籍、方干、徐霞客等古贤开拓与铺就的一条诗歌之路。诗人追慕先贤高风,神思邈邈:“那年春天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个远离尘嚣、洗涤心扉的所在。古贤们的寄情山水,也引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在钱家岭古道》《这个春天的南山村》《岭顶人家小聚》《秋风中的大佛寺》《楼塔之夜》《夜上乌泥岗》《外婆湾的天空》《在雄鹅峰农家乐》《下马桥前》《在安昌的茶馆喝茶》《金庭观小憩》《五百岗看日出而不遇》等大量诗篇,抒发的就是诗人的这种山水之志:“它的幽静和一尘不染
诗集最触人心弦、引人共鸣的,是诗人对时光的感伤:“谁的容颜
诗人凝视万物,感受细腻。譬如“在目光的高处
诗集体现了一种呈现的艺术。在诗人笔下,那“漫山遍野的白色花朵
诗集抒发了诗人对行走在消逝中的农耕文明的深情礼赞与深挚怀念。《那个身披蓑衣的背影》《老台门堂前》《秋日贺家池》《肖金大有堂台门》《一座古村的最后一个秋天》《秋日走进胡卜村》《沃洲山小住》等诗篇,就萦绕着这样一种沧海桑田的怅惘心绪:“时光的流水
诗人近年参加的浙东唐诗之路采风多是群体活动,因此,诗集中跃动着一批采风诗人的身影:“村里的书记带着一群远方的诗人/又一次踏上古道
我同时注意到,诗集中有个高频出现的词——“新鲜”,譬如:“即使苔藓漫遍每一处岩壁和小径/仍然会有新鲜的脚步
诗集《从西陵渡到天台山》是自然与历史的奏鸣、天地与心灵的交响,流溢着一种缱绻的古典江南情愫,语言清新、柔美、洁雅、大气,具有一种安静的大美。意象古典、造境辽阔,譬如“蛙声即将四起
(2021年7月16日。夜,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