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的《江西日报》刊登拙评《“非虚构”之是与“虚构”之非》

(2015-10-16 08:38:29)
分类: 评论

今天的《江西日报》刊登拙评《“非虚构”之是与“虚构”之非》

今天的《江西日报》刊登拙评《“非虚构”之是与“虚构”之非》
今天的《江西日报》刊登拙评《“非虚构”之是与“虚构”之非》

“非虚构”之是与“虚构”之非

文/涂国文

 

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其杰出的“非虚构”文学创作成就摘取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后,“非虚构”顿时成为一个世界性文学热词,特别是在中国,更是令“非虚构”文学创作者们欢欣鼓舞,誉之为“‘非虚构’写作的胜利”。

 

中国是个缺乏“非虚构”文学传统的国度,自古以来,盛行和被推崇的是一种书斋式的“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一直居于文学的边缘,甚至被排除在文学之外。尽管20世纪末也曾有过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的一度辉煌,但不久即复归沉寂。近年来,以学者梁鸿为代表的一批“非虚构”写作者,以其轰动文坛的丰硕创作成果,将“非虚构”文学,重新拉回到中国当代文学的视线中。

 

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虚构”为文学创作的繁荣所建立的功勋,自不待言;其为读者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情感陶冶,亦毋庸赘言。然而,时代发展到了今天,面对亘古未有的中国社会之变局,面对不知比文学精彩多少倍的现实生活,“虚构”开始显露出一种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的尴尬。

 

“虚构”之非,于今而言,主要有四:一、冷静态的书斋想象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的疏离,“热度”不够;二、梦幻态的书斋想象对生活真相的遮蔽,“真”度欠缺;三、悬浮态的书斋想象对现实挖掘的乏力,“深度”不够。四、模糊态的书斋想象对生活细节的失察,“精彩度”不够。一句话,“非虚构”的生活远比“虚构”的文学更精彩。

 

“非虚构”文学的红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消费时代到来之后,“假”字横行的社会语境,使得“虚构”也被很多人视为“虚假”的代名词。尽管这是一种对“虚构”文学的深重的误解,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渴望真实、渴求真相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非虚构”文学正是在这一点上,对由于时代的锈蚀而造成的“虚构”文学真实性的部分扭曲和缺失,作出了有力的矫正和修补。

 

时代呼唤“非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与传统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社会写实类文学,是同一畦文学芳圃中开出的色彩不同的花朵。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相比,“非虚构”更指向“人本”,更注重创作者写作意志的独立性和田野调查能力,更强调个人视角和直击性、现场性、实证性,更直面苦难、直面真相,对社会事件的介入更深,因而更容易引发人性的共鸣。

 

“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由来就是文学这只美丽蝴蝶的双翅。二者对立统一,不可割裂,互相纠正,相辅相成。“虚构”文学更多地体现美,而“非虚构”文学更多地体现力。“虚构”文学为“非虚构”文学提供艺术标准,“非虚构”文学为“虚构”文学贡献精神范本。

 

“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界限原本是并不显豁的。只是到了当代,由于社会的急遽变化,生活的气象万千,使得“虚构”文学一时难以招架,“非虚构”文学才凸显出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然而,“虚构”毕竟是文学的“道统”,“非虚构”作为一种补充性资源,它可以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扮演为文学纠偏的角色,却不可能撼动和取代“虚构”文学的主角地位。

 

“虚构”是一切文学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所有“非虚构”文学,都必须借助“虚构”文学的创作手法与艺术标准来达成或完成自己。绝对“非虚构”的文学是不存在的。同理,“非虚构”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最高追求。“非虚构”文学所矗立起的真实性丰碑,永远是一切“虚构”文学的行为圭皋。一切“虚构”文学,皆由“虚构”这一创作方法起步,而登顶“非虚构”的思想之巅。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虚构”的,但其在对十九世纪法国社会本质的揭示上,达到了最大的真实,或曰最大的“非虚构”。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锌皮娃娃兵》是“非虚构”的,但它们同样运用了诸多“虚构”手法。

 

论“非虚构”之是,意在彰显“真实”;说“虚构”之非,同样意在反证“真实”。

 

(2015,10,11于杭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