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作家网:笔补造化天无功——王剑冰《洞头望海楼》简评

(2015-03-11 17:01:30)
标签:

文学简评

王剑冰

《洞头望海楼

分类: 评论

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yc/2015/2015-03-13/130023.shtml

笔补造化天无功

——王剑冰《洞头望海楼》简评

/涂国文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大海为题材的散文名篇,前有现代作家鲁彦周的《听潮的故事》,写于1929年;后有当代散文家王剑冰的《洞头望海楼》,写于2013年。前者以对自然山水的艺术书写胜,后者以对自然山水的文化思考胜;前者重在表现对象的自然美,后者重在表现对象的文化美;前者彰显文学品位,后者彰显文化品位;前者跌宕起伏、情景交融,后者笔走游龙、议论风生。二者各有千秋,互为映衬,堪称写海散文的“双璧”。

 

没有文化的山水是瘠薄的山水。在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意识中,自然山水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纯自然山水只有进入文化审美的价值体系中,与文化融合、与文化交相辉映,才成其为完整意义上的有魅力的山水,即文化山水。文化山水由这样三个层面的审美对象组成:自然山水、物质遗存(亭台楼阁等)、文化书写(诗词曲赋等)。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相应表现为风光景物、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文化创建这样几个由低而高的层级。

 

文以景生,景以文传。滕王阁、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正是因为王勃、王之涣、李白、范仲淹的诗文,才流芳千古。近年来,当代散文家王剑冰先生为周庄、吉安白鹭洲、郧西天河、洞头望海楼等景点撰写的散文,屡屡被刻碑于当地,亦当代山水文化一风雅韵事耳。以自然山水为书写对象的散文,要把景写好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写景写得好的散文多如牛毛。《洞头望海楼》等散文何以能从万千写景散文中显露峥嵘?笔者认为,堂奥在三:

 

一、文化审视。王剑冰先生散文对自然山水有着一套自成体系的现代文化价值评判和审美评判标准。《洞头望海楼》中,一句“楼在古代不仅是一个地理制高点,更是文化制高点”,就使散文对洞头望海楼的解读,站上了一个现代文化审视的制高点。正是在这一高屋建瓴的现代文化视角的统摄下,次第呈现的自然奇观、历史文化、生活场景、山水哲理和人性之美,才成为了一个壮阔悠远、丰盈醇厚、流光溢彩、浑然一体的审美客体,并由此生成了一种高迈深邃、直击人心的艺术魅力。

 

二、结构精巧。《洞头望海楼》具有非常精巧的艺术结构。其一,采用复合型结构。表层的形式结构和深层的文化结构一明一暗,并驾齐驱。表层结构抒写景与史、景与人、近与远、今与古的关系,深层结构则是表述一种现代自然山水文化审美价值体系。两重结构蛇行蟠曲,交错圆合,形成一种艺术的圆融。其二,骨架匀称、节奏规整、舒疾有致,大气从容。散文景思相生、远近相间,针线绵密、脉络清晰。行文线索如下——祝颂文化(民间)、海景描写、历史追溯、文化评判、海景描写、生命体验(游客)、民俗风情、生命体验(渔民)海景描写、生命体验(作者)、海景描写。

 

三、语言蕴籍。《洞头望海楼》完美地体现了王剑冰先生散文凝练、诗意、智性的审美特征,可谓字字珠玑。散文在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中穿梭,神思邈邈,题材如此宏阔,而用字却只有1170个,可谓语言凝练的典范。散文语言浸润着一种隽永的诗意,如把日出东海写成“大海正在迎娶朝阳”、把洞头百岛比作“大海呈献的项链,链坠就是富丽堂皇的望海楼”等设喻,就是例证。而散文对自然山水所作的惜墨如金的节制书写,以及对山水文化所作的哲学思考,更是使得《洞头望海楼》充满着一种智性。

 

没有文化的山水是残缺的山水,而文化,就是那块补天的顽石——这就是王剑冰先生散文《洞头望海楼》带给我们的文化启迪。

 

 

附:王剑冰《洞头望海楼》——

洞头望海楼

王剑冰

 

人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东海和南山都是那么让人景仰。而我现在就在东海的望海楼上。望海楼位于温州洞头县境内。海的声音传来,灌得满楼都是。清爽潮湿的风猎猎入怀,那是海送来的问候。

  大海正在迎娶朝阳,朝阳的目光吻遍望海楼每一个细节。风飘起朴旧的长衫,颜延之的雕像,露着一抹笑意。一千五百年前,永嘉郡守颜延之一来洞头就被美景陶醉,随即在岛上筑楼,以望东海。过后四百年,岁月里走失的望海楼,成为温州刺史张又新心中的“一望”,这一望望进了《全唐诗》。至清代,望海楼还引发了诗人“天风振袂上危亭”的畅想。

  楼在古代不仅是一个地理制高点,更是文化制高点,成为畅叙抒怀的审美特指。这些楼多在江边湖畔,视野或有一定局限,而若站在瓯越锦绣百岛俱现、天海宏观一楼独览的望海楼,襟怀当更为恢廓。筑楼与造塔的意义一样,都是为了某种寄托与信仰,所建却有一个根基,比如大雁塔于西安,根基就是厚重的文化历史。那么望海楼的根基呢?该是博大的天然造化。中国幅员辽阔,真正意义上的名楼并不多,真正意义上的望海楼也许独此一座,难怪有人说“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

  我喜欢大海,所以喜欢望海楼。海是如此的浩大,一直扩展到无际的天穹,这样的海与天,才真的是海阔天空。有时海蓝得像一湾油漆,随便一泼,都把洞头泼得鲜艳无比。有时海像中原的沃土,片片鳞块,凝聚着无以言说的力量。风云漫卷,时光变幻,英雄淘尽,沉舟新帆,海是多么深奥的大书!每一个来看海的人,都会有不同感受。一个阅尽江河的人来到洞头,登上望海楼竟然哭了,对着容千江万河的海喃喃着,许觉得过去都是白活了。在大海面前,个人喜忧得失是那么地微不足道;登楼望海,会望出一片敞亮,只带走海的深沉与宽广。

  一群帆在眼前划过。洞头民俗专家说,那是开渔节后的出海。帆将海剪开又缝上,海鸟像撒出的鲜花,和云彩一同填满天空。听说,等鱼汛结束,还会举行盛大的迎头鬃仪式。现在的望海楼里就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展示,走进去就像走进海洋生活的会客厅。

  大大小小的岛在云霞间时明时暗。光线掠过龟岩峰、大石滩、仙叠岩、半屏山,洞头百岛像大海呈献的项链,链坠就是富丽堂皇的望海楼。当地渔民说,远远的船上,看到望海楼就像看到灯塔,感到一阵温暖。是啊,望海楼已成为游子心灵的归宿。

  风推着时间远去,海迎来又一次日落。落日浑圆,似在释放着一种能量,将波浪一层层镀成殷红。另一边,一轮圆月正在上升,圆月周围,云团如淡蓝的缎带,一直接到海上。海的澎湃,让太阳与月亮的交接热烈隆重。我在望海楼远眺这种壮观。

  目光迷离中,远处一片苍茫。我的思想在上面生长,能望到台湾的半屏山吗?几年前,台湾那里来了位矍铄老者,四下里走,不停地看,兴奋而惊喜地念叨“洞天福地,从此开头”。他是站在望海楼上说的吗?

  回首再看望海楼,就像一座佛,沉稳,端肃,云烟缭绕,将佛境一点点化开,整个地氤氲在了洞头上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