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上的故乡

标签:
哥吃的不是菜是醇浓的乡情!文化 |
分类: 随笔 |
味蕾上的故乡
文/涂国文
回故乡过年返杭已有数日。几天来,犹念念不忘故乡的美食。每一想起,便觉从舌苔上的味蕾中,溢出缕缕浓香,让我满口生津,品咂不已。
这次在故乡忘情地做了几天饕餮之徒,大快朵颐。我已十七年没在故乡过过年了。母亲早逝,十七年前,一直鳏居的父亲便开始随我们兄弟姐妹生活。去年“十·一”,已届八十四岁高龄的老父下定决心“告老还乡”,叶落归根,回故乡安度晚年。我们拗不过他,只好尊重他的意愿。对于做子女的来说,父母在哪里,哪里便是团聚的家。父亲回故乡了,星散在各地的我们兄弟姐妹当然百川归海,一起回故乡陪父亲过年。
故乡的美食,美在鲜,美在香,美在辣,美在咸,美在满,美在醇……酣畅刺激,独具风味。
故乡年桌上的菜肴,原料大多取自于野外,绿色、生态、健康,鲜有大棚种植和人工养殖的。土鸡、土鸭、土猪、鱼虾,大都是放养的;从地里刚采摘出的各类蔬菜,也很少喷洒农药,都带着一股清新的泥土味。放进铁锅,架在土灶上,用柴火一烧,那鲜香的美味,纵是神仙,闻之也会垂涎欲滴,直下霄汉。这些年我很少食用吃饲料长大的鸡鸭猪肉,受不了的就是它们那无论怎么烧也去除不了的一股腥臊味。
故乡民众口味偏重,嗜食咸辣。即使是炒青菜,也往往放入几颗辣椒。这种饮食习惯的形成,大概与故乡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故乡位于鄱湖之滨,典型的江南水乡,气候温润多雨。为了驱赶体内的湿气,生民故而偏爱上了热烈的辣椒。同时我想,这里面可能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与故乡人民的性格基因有关。故乡人民重情尚实、热情爽直,鄙薄索淡寡味、暧昧黏糊。咸辣味重的菜蔬,正好对了他们的脾胃。不过,在味型上,故乡人民食谱中的辣,与川菜的麻辣、湘菜的辛辣和鄂菜的酸辣却是不同。故乡菜谱中的辣是咸辣、鲜辣和香辣融为一体。
这次回故乡,我再一次吃到了故乡的名优特产——“枫树辣椒”(为推广品牌,现已改名为“丰收辣椒”——故乡方言,“枫树”与“丰收”同音)。“枫树辣椒”因出于余干县洪家嘴乡双港村枫树自然村而得名,这种辣椒个小皮薄、肉质细嫩、味爽质脆、口感鲜香,辣不伤胃,嚼不留渣,吃后略带甜味,炒食或作调味料,均特别鲜美可口,在当地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对这些,我因少小离家,以前闻所未闻,只是大前年回故乡时,一朋友宴请,才首次品尝到了它,但觉鲜美绝伦,从此铭刻在心。这种辣椒,听说近年在广东最高时卖到过180元一市斤的价钱;在故乡,最贵时一市斤也要卖到35元左右。我在县文化馆楼下大厅墙壁上的宣传栏中看到,“枫树辣椒”独特的栽培技术,如今已被列入故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加于保护和推广。
我最推崇的江西文化名蔬——藜蒿炒腊肉,现在也已成为故乡人民餐桌上的普通菜肴。藜蒿是一种带有特殊香气的绿色蔬菜,入口生脆,和腊肉、红椒、韭菜一起炒,味道超级鲜美,令人唇齿生香。我曾专门撰有一篇散文——《藜蒿中的乡愁》,对这道名菜做过详细介绍。在那篇文章中,我这样评价:“我认为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南昌(鄱湖)藜蒿是唯一可以与西湖莼菜相提并论的文化名蔬和乡愁名蔬。或者说,南昌(鄱湖)藜蒿和西湖莼菜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双子星座”或曰“双璧……”如今,藜蒿终于爬上了故乡人民的餐桌,令我这个游子倍感欣慰。
故乡的美食,让人最难忘的是它的分量足、情义浓。故乡人民热情好客、豪爽大方,他们瞧不起待客小气的人。恨不得将家里所有好吃的东西全部端出来——这就是故乡人民的待客之道。在故乡,考察主人是不是大方、对客人是不是欢迎,是要看菜盘摆得多不多、菜肴装得满不满的。因此,无论到谁家做客,餐桌上的菜肴永远都堆积如山。与此同时,主人考察客人是否看得起自己、菜肴的质量如何,则是看客人吃得多不多。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客人懒于动筷,主人就会生气,或者深深自责,怪自己烧的或点的菜不好。桌上那满满当当的菜肴啊,哪里只是菜?——套用2009年的一句流行语,哥吃的不是菜,是醇浓的乡情!
故乡咸鲜香辣、醇浓本味的美食,养育了一代代朴实真诚、热情豪爽的儿女。我自十四岁那年离开故乡外出求学,至今已在外漂泊了三十年。三十年来,故乡的一切,早已化作丝丝喷香的记忆,扎进了我的每一个味蕾中。每当乡愁来袭,从那舌苔上,便会释放出缕缕浓香……
著名学者摩罗说,人四十岁以前,故乡越来越大;四十岁以后,故乡越来越小,最后缩小到他出生的那个原点。我在这句话的后面补充一句——缩小到他舌苔上的某一个味蕾中。
一个人,无论漂泊何方,无论年纪多大,只要他的味蕾不退化,他便永远与故乡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