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李樱子:他自爱他的寂寞
(2009-10-31 12:36:52)
标签:
文学评论苏小墓前人如织文化 |
分类: 评论 |
他自爱他的寂寞
文/李樱子
“.四十多年来,我与许多美好与幸福失之交臂,然而,值得庆幸和自得的是,我从来没被鸟声的呼唤和慰籍抛弃过。现今,我日渐蒙垢的双耳,已经开始对充满诱惑的声音失去了感知力,然而我的心灵,却依然能清晰地听到那在窗外,在高空,在远方的啾啾的鸟鸣声……”
这是我的师兄涂国文在新作《苏小墓前人如织》里的某段话。
这让我想起参与上海草台班的戏剧表演时遇到的一个女孩子,当时她趴在地上,用她的耳朵紧贴地面,倾听了十分钟。事后,她解释这个行为的动机,她说这个年代人人害怕孤独,于是拚命地叫嚣,生怕别人忘掉了自己的存在,结果是嘴巴变得越来越会说,但是听觉却迟钝得不得了。我问她倾听的感觉如何,她说,“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匆忙的步子停了下来,那是一种比海深,比黑无边的美妙体验。”
那女孩在十分钟的戏剧表演中倾听到了灵魂深处的宁静,我的师兄则四十多年皆有鸟声作陪。世态喧嚣,鸟声细碎,没有一颗宁静的心,怎能听到鸟儿们婉转动人的歌声?
师兄是个淡泊的人。
我相信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处处皆有鸟啼,可是很多人就是听不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男人,到了而立之年,面对四季更换和美好的自然景观会变得相当麻木。中国男人但凡上了三十五岁,基本上都成了残花败柳,没法看了。说没法看,并非指他们越来越臃肿的外形,而是指那颗越来越患得患失,谨小慎微,害怕冒险的心,一句话概括:他们丧失了生命中最有价值的激情,一个个变得老态龙钟。
我喜欢这样的男人:每天骑自行车去教育学院上班,走文一路,“检阅都市的繁华和忙碌”。走文三路时,正值上学高峰,车流滚滚,他“直接左转,逆向而行,充满惊险和刺激。”后来,因为“渴望菊花般的淡定,享受生命的从容。”便改走了文二路。即使如此,有时候又想文一路和文三路了,轮子便嗖嗖的出轨……
14岁异地求学,大学毕业在一家军工厂上班,后来去杭州任教,书教得极好,却辞职办起了杂志,然后又倒腾起了公司,人到中年欣然“下海”,我想需要的不止是勇气吧?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苏小墓前人如织》披露了这位四十二岁,属马的射手男,毕生追求的自由,豪放和探险精神。能活得这么生机盎然,他是个真正的诗人!
说到诗,我随手拈来几首我喜欢的,介绍给诸位把玩。
有些句子写得真好。像《我在江南坐牢》:“我在胭脂,香水和莺啼中/窒息了太久/我正在密谋进行一次越狱/带着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逃离这销魂断骨的/江南山水”。像《奔跑》:“他奔跑着 越过颂歌和花环/越过文字,梦想和矿藏/他在水上奔跑/他在奔跑中越来越晶莹/他身上的骨头/放射着玻璃的光芒。”像《9月27日,西溪湿地》里的“让爱情靠近心脏/让往事在胸中涨潮/让香烟点燃眼眸,温暖生命/并且,熄灭话语。”类似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李清照》的那首,写得好巧,五小节的意境其实是五首词。
父亲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提到了这本书,他说:“这孩子真有才气,占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令我吃惊,四十二岁能这么博学,我这个做老师的真是自愧不如。”
父亲的一席话令我汗颜,我也算出了几本书,但在他那里却从未得到这样高的评价——大概我的东西过于轻飘了罢。
我喜欢《苏小墓前人如织》,除去别的不论,最重要的是他让我认识了一个骨灰级的,在生活中富有真正诗意的男人.别的不多说,更多的感受留给广大读者吧。
刚听到除此书之外,又有一本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集《湖殇》问世,这大半年来长夜笔耕,不知道师兄是否寂寞过,即使有,一个习惯了《自己给自己取暖》的人,那也一定自爱他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