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春晖中学经亨颐李叔同丰子恺朱自清夏丏尊上虞谢晋 |
分类: 生活与相对论 |
今年的大年初一和去年的不同,常熟的早晨银装素裹。虽说有些阴冷,却也让人惊喜。对于南方城市而言,那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场景是不常见的。而且夜间下雪不像下雨那么滴滴答答地容易把人吵醒,而是随风潜入夜,洁白轻无声。一觉醒来,洁白的外面世界刺破眼帘,这个时候,你能感受到的就只有比外界还纯洁的喜悦。初二和初三属于化雪的日子,春寒依然料峭,加上雪融化为水带走不少热气,显得格外地叫人冰冷难挨。
到了年初五,天气终于回暖起来,虽说有些咋暖还寒的感觉,相比前几天的阴冷要舒服多了。就像饥饿难耐的人突然吃到几根鸡肋一样,这时候的味觉系统几乎是不加任何挑剔地给鸡肋美味打满分。身体的各部位细胞也变得活跃许多,腿脚的循环系统在加速运转,很有出去走走的冲动。
好友王晓明作家和画家顾元龙邀约去浙江上虞两日游。此举比壮阳药还容易让人兴奋,我欣然同意,一同前往。常熟到上虞,由于杭州湾大桥的接通,两地之间只相去200多公里,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可以肯定,比大桥开通前节约很多距离和时间,具体节约多少我也不知道,因为在这之前我没有去过上虞。
说实话,之前我对上虞是知之甚少。记得2005年的冬天,波司登公司赞助了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的年度特别节目“感动中国”,我代表波司登去演播现场,当时的嘉宾有韩美林、谢晋等大腕。看介绍说谢晋是浙江上虞人,还有就是小时候听父亲说我们的祖先也是浙江上虞人,关于上虞我所知道的就这些了。
这次专访上虞,晓明老兄做了一些功课,在网上搜索了几个要去的地方,有春晖中学、曹娥孝女寺、祝英台墓等。晓明老兄不仅是个作家,自己还开了一个神舟旅行社,跟他出去玩当然是跟对人了。我们自驾游,上午9:00出发,路上服务区吃了午饭,下午直奔春晖中学。有了导航仪找路就轻松多了,下午2:00汽车停在春晖中学的大门口。走进绿草茵茵的校园,正值学校放寒假,校园里看不到学生,感到非常宁静,迎面就是办学三贤的铜像:陈春澜、王佐、经亨颐。学校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串细长的白马湖,白马湖不大但很秀美。虽说是四面环山,交通却也便利,不仅公路方便,还有火车直达。
100年前(也就是1908年),上虞富商陈春澜创办了春晖初小学堂。1919年,陈春澜又委托王佐、经亨颐续办中学,于是在白马湖畔就有了这所春晖中学。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一所中学能拥有这么多的文化名人,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王任叔(巴人)是任课老师,还有蔡元培、俞平伯、刘大白、叶圣陶、胡愈之、陈望道亦曾应邀来讲学。还有一代宗师李叔同、何香凝、张大千、黄宾虹、柳亚子也曾在这里小住。我在那座西式的楼房里流连忘返,看着一间间办公房门上挂着这些大师的名字,太奢侈了,真的很奢侈。就连我现在在键盘上敲击他们的名字都能感到非常的奢侈,心想当年的学生真是太幸福了。
春晖中学最经典的区域,要数大铁门后面的世界。由于是学校放假,所以大铁门是关着的,看到我们走过来,那位老教工“咣当”拉开大铁门,我的脚从铁栏上跨过去,有种像走进三十年代老电影的错觉。走过那古旧的春晖桥,近处是湖,远方是山,行走的沿途,多是古木,树冠都茂密葱茏,只是粗大的主干,显得年迈极了,后来看了一下树上的小牌牌,都是一百五十年以上。前方不远处还有一排粉墙黛瓦的房子,我突然想起来,去年夫人帮作家俞小红设计的散文集《虞山闲梦》里作为插图用的丰子恺的漫画,有几幅就是眼前的场景。
过了春晖桥向右走,第一处住宅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晚晴山房”。不知道什么原因院墙门是锁着的,估计已经不对游客开放了。看门口小牌子上的介绍,这座小楼是他的挚友夏丏尊、经亨颐和他的学生刘质平、丰子恺等人募款集资在这里为他建造的,谱写了一段师友情的佳话。后来李叔同经常来这里小住,每每读书诵经之余就走出屋门,凭栏看看眼前的湖、屋后的山,再看看园内外的花木,感到这个场景充满着禅意。他那篇《白马湖放生记》就是记录这里的生活。
“晚晴山房”的隔壁便是丰子恺的“小杨柳屋”。丰先生当年手植的小杨柳如今已不存在,小屋倒还无恙,院门也是紧锁着的。这里应该就是被朱自清称之为“一颗骰子似的客厅”,即是当年文艺沙龙的活动中心。正是这间屋子里,丰子恺与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和两刘(薰宇、叔琴)等,相聚在一起,切磋“狂辩”,研讨文学。要是风和日丽,他们便在那棵杨柳树下,摆上一张八仙桌,炒—碗螺蛳什么的,喝点绍兴黄酒,边吃边“谈文学与艺术,谈东洋与西洋,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小杨柳屋”隔壁就是朱自清的屋子,据说当年朱自清一家老小负担很重,先生每周都要坐火车,往返宁波和上虞两地上课。这房子还是夏丏尊平屋西面的三间借给他住的,虽然朱先生在白马湖教书的时间并不长,但写下的关于春晖,关于白马湖的文字却是非常多。
挂有“平屋”两个字的就是夏丏尊先生的房子,取名为“平屋”,寓有平凡、平淡、平民之意。夏先生曾留学日本,从院墙门缝里看到这间老屋的门格正是日本的式样。
倘佯在这些名人故居,给我强烈的感受是,为什么眼前的老屋陈设非常的古旧,却有着怦人心动的力量?为什么院内所种的竹子、桂花、金桔,哪怕墙上的爬山虎,也会传达出温暖的东西?我突然领悟到,这种整体传达出来的“清淡、朴素、隽永”,难道不正是那些大师们的风格吗?
100年过去了,世事变幻,白云苍狗,虽然大师们已远离我们而去,但今天来到这里,仍然可以感受到昔日的湖光山色,昔日的精神气息,也许在今后我们还会魂萦梦绕这里,因为这些大师们盛开着的思想之花永远不会凋谢。
http://s12/middle/48f6647dn8015e7d7997b&690
气派的新校门。
http://s6/middle/48f6647dn8015e9ca11b5&690
春晖中学办学三贤的铜像:陈春澜、王佐、经亨颐。
http://s7/middle/48f6647dn8015ec3150d6&690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http://s14/middle/48f6647dn8015ed6ecedd&690
这座叫“曲院”的西式楼房的一间间办公房门上挂着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王任叔、蔡元培、俞平伯、刘大白、叶圣陶、胡愈之、陈望道、李叔同、何香凝、张大千、黄宾虹、柳亚子等诸多大师的名字。也就是在这座叫“曲院”西式楼房里,拍摄了钱钟书的电视剧《围城》,据说这个场景最初也是谢晋推荐给导演黄蜀芹的,剧组在这里共拍了17天。
http://s4/middle/48f6647dn8015ee2c6a13&690
春晖中学最经典的区域,要数大铁门后面的世界。
http://s5/middle/48f6647dn8015eefe4f24&690
http://s6/middle/48f6647dn8015fcc66655&690
走过那古旧的春晖桥,近处是湖,远方是山,行走的沿途,多是古木,树冠都茂密葱茏。
http://s13/middle/48f6647dn8015fb55275c&690
http://s14/middle/48f6647dn8015fa8965fd&690
一排住着四户人家:从西往东分别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晚晴山房”;丰子恺先生的“小杨柳屋”;朱自清故居;夏丏尊先生的“平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