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园三宝:红豆树、碑廊、清和居

(2009-05-20 10:36:21)
标签:

吉祥三宝

红豆树

碑廊

清和居

俞小红

张爱玲

小团圆

文化

分类: 生活与相对论

书房之雅,正象美人蕉依依舒展的腰肢,一抹粉墙,一池春水,一弯拱桥,随着客人的巧语评点而婉转顾盼,这是人间的欲念,这是春情的飘送。雨,相思的雨,絮絮叨叨地诉说着梦境般流失的弹词,摇落多少灯影黄昏花香笛声……

——俞小红

 

 

 

曾园三宝:红豆树、碑廊、清和居

 

曾园,又称“虚廓园”、“虚廓村居”,是小说家曾朴的故居。曾朴从小生活其中,故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垒,滋养着精神,助长着灵魂。这个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园子,接纳天地之气,也有三样吉祥宝物呢!

 

据说,常熟的方塔公园,留有三件宝物,一件当然是建于南宋的方塔了,如今已经成为常熟古城的地标建筑;一件就是与方塔遥遥相望的银杏树,三人合抱的树干,顶着荫荫绿冠,象一柄蔚然挺立的竖琴,在春风中弹奏天籁之音;还有一件就是一口宋井,是寺庙里的旧物,看着它三尺宽的井栏,可以想象众多僧人汲水的妙相。

 

名园滋养名人,名人演绎故事。曾园在我的眼里,也有吉祥三宝。

 

方塔有银杏树终夜作伴,曾园有红豆树话说衷肠。要说曾园第一宝,百年红豆树当之无愧。红豆树在常熟乃至江南,都属稀罕之物,元代从岭南引种以来,虞山仅存活七棵。曾园五十年前,尚没有成为地区师范时,只是个党校的培训地。我小时候溜进去玩耍,两个地方最喜欢了,一个是假山旁的桃园,那满树红白相间的盘桃,任你采来吃,也没有人吓唬你。还有一个就是红豆树下。这红豆树现在立在庭院中,无人喝彩,当初可是威风八面。也不知是什么年代,也不知是什么縁故,当初那棵红豆树是长在屋子里的。我第一眼看到它,在一排整齐的黑瓦屋顶中央,冒出一个巨大的绿色树冠时,我吃了一惊。怎么屋顶上长了一棵大树?等到我走进了这一溜九开间的大屋时,才知道它是党校的大食堂。这棵合抱粗的红豆树,就在屋中央。它的底座被一圈砖石围着,人们端着搪瓷杯吃饭,有时就坐在树下大嚼大咽。我是小孩子,也没见过奇怪的事物,仰望着红豆树的树冠在屋顶外,粗壮的枝干却留在屋里,总担心下雨天怎么办,这大屋里的人不是要淋雨了吗?我现在也不知道,是曾家的人呢,还是后来的人,要在大树下搭建大屋。但为了大树而在屋顶开天窗,这个人我是蛮佩服的。

 

一个园子,无论多么精美秀甲,没有人的活动痕迹,它只能是个死园。唯有人的灵光宝气,才能给园子带来生机和活力。人的智慧,创造了文化。而文化,给园子带来了情调和雅趣。曾园东边长廊,曲曲弯弯,粉墙上嵌着数十块书法砖碑,这些书法墨宝,大都是晚清名人的题咏和信札,显示了曾朴父亲和祖父一辈与当世名宿乡绅的交谊。其中有晚清大官李鸿章、吴大徵、张之洞、翁同和、张謇、夏同善等人的题词,也有当时的书法大腕的贺信,例如,伊秉绶、何绍基、杨沂孙。这些碑文,是研究晚清历史人物生活趣味的直观教材。保留这些碑贴,也有一段故事。据说,曾园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家的后人大部分留洋出国。看守园子的穷亲戚为了生活,便将园中值钱的东西纷纷变卖。房屋中的梁柱都被拆卖,镶嵌碑贴的墙院都被拆除了,大量砖碑埋入地下。所以,我小时候在园子里玩,没有看到碑贴。直到七十年代中期,园子被苏州地区师范征用,大规模建造校舍,才挖掘到这些碑贴。当时的校长庞学渊,是个文化人,他懂得这些文化遗存的价值,便将这些碑贴重新嵌入墙中陈列起来。曾园成为公园后,碑廊逐年补充,终于成为园中最有文化价值的景象。可惜,也有一个不足,碑贴的排列顺序至今凌乱,没有一个规范。如果请文史专家考证一下,或从年份,或从长幼,可能会好些。

 

沉郁含光的碑廊里,我特别注意到有一块残缺了左下角的碑贴,书法潇洒,是当代作家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的墨迹。据张爱玲小传称,张爱玲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张佩纶与常熟翁同和很有交情,也是维新变法的一员。这在曾朴的小说《孽海花》中,有生动的描述。张佩纶与曾朴的父亲曾之撰在北京就有来往,否则,曾之撰不会将张佩纶的这封信镌刻于碑。问题是,张佩纶是四十岁以后丧妻,后来再娶李鸿章的小女儿为续弦。张爱玲的父亲是否与李鸿章有血縁关系,暂时也无法确证。

 

张爱玲已经去世了十余年了,但她祖父的信札还静静躺在春花秋月的园子里。张爱玲最新出版的小说《小团圆》,我在曾园“清和居”书房里得到了。“清和居”是我朋友嵇万青在曾园旁的书房。这书房很有情趣,推开老式格子窗,可见到曾园里丛丛篁竹垒垒黄石,透过小院漏窗,还能依稀见到红豆树的一角绿冠。这“清和居”,我之所以将它评为曾园第三宝,全在于它的浓厚的人文色彩,在于它是许多文化人心灵诉求的栖居地。这小而全的书房,装饰典雅,随意中显露主人品位。东门粉墙,悬挂书法家赵华明“九万圩书屋”横披,西面山墙,有黄伟农“室雅茶香”的镜框。进门正中,更有张锡庚气宇轩昂的大匾“清和居”三字。赵的书法纵横有度,黄的书法雅拙相宜,张的书法雄健逼人,在这剔巧玲珑的中式庭院的空间里,书和画,古玩和时尚,各自有一方消停的情致。书房之静美,美在主人心思细密,美在主人待客周详。美在主雅客来勤,美在高谈阔论间。有一厢好书可读,有一杯红酒可抿,有一壶好茶可品,有一握好烟可抽,有一曲琴音可闻,有何高人不至,有何娇客不访?

 

书房之雅,正象美人蕉依依舒展的腰肢,一抹粉墙,一池春水,一弯拱桥,随着客人的巧语评点而婉转顾盼,这是人间的欲念,这是春情的飘送。雨,相思的雨,絮絮叨叨地诉说着梦境般流失的弹词,摇落多少灯影黄昏花香笛声……

 

谁在守望曾园的雨夜歌声?媚丽的眼神灼灼发亮!谁在迎候曾园的明月荷香?谈笑的风情是一缕烟云。

 

于是,曾园便如一叶翩然而动的小舟,随遇而安。(2009年4月春  俞小红笔)

 

 

 

 

 

 

PS:这篇文章是作家俞小红先生的近作,给我的清和居赋予了很高的评价,在此深表谢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