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2012-06-21 12:20:47)
标签:
黄土层文化教育杂谈 |
分类: 仁针义灸 |
中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黄土层(北京)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一种没有断裂的文明形式,仰仗于我们美丽的方块字,得以延续至今。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值得骄傲的事情。然而,中华传统文化也在近现代发生过两次“断裂”事件,之所以将“断裂”打引号,是因为此断裂只是一种摧折,而非真正的断裂。第一次是“五四”,“五四”时期以救亡图存为主题,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固然没有错,但是为了所谓的现代化进程,传统文化的精髓遭到了戕害和摧折是不争的事实。第二次就是文革时期,打倒传统,砸烂孔家店的红色狂潮,也是一次文化意义上的“断裂”。
但真正令我们感到窘迫的,感觉到“断裂”隐痛的是现当下社会与传统文化形成不打引号的断裂感。市场经济,物质先导,金钱崇拜,信仰缺失,欲望消费,生存挤压,奢望休闲。农耕文化衰落。城市化威逼。凡此种种。使得我们生在新时代,不仅没有符合时代的幸福感,而且频频处于不幸福的危机之中。看看现在的年青一代,有几人通读过四书五经?有几人还能写一手较工整的毛笔字?有谁还能穿着唐装汉服这些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参加国际会议?有几个孩子还懂得尊老爱幼,明白礼义廉耻,知道“天地君亲师”的含义?有几个孩子觉得爬在田野里捉蛐蛐是很好玩很有意思的事情?几乎没有。他们只热衷于电子游戏。只知道考了高分要父母拿钱来索取奖励。选择学校和专业都是和就业有关有利的,充满掩饰不住的功利心。只扫几眼就能把偌大一个中国看透,就想出国,到国外去。无心于自己的祖国。也无心于自己的父母。
这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答案就是出在了家庭教育。而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性奠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而传统文化中最不能绕开的就是儒家思想。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也是儒家思想的渊源。而孔子,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一生投身于教育事业,以仁学为其教育核心,以“有教无类”的博大视野广收门生,“学不厌教不倦”,给中华文化注入了孝悌仁厚的关键性基因。家庭教育,我们并不排斥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思想,市场经济环境里的经世之学,但是针对现时代民风衰微,道德稀薄,信仰缺失,尤其孩子行为举止的严重失范,不知“仁义礼智信”为何物,我们更强调家庭教育离不开,或者说急需补上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课。那么,在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的典籍中选择什么教材好一些呢?
作为儿童蒙学读物,最简易的一本书莫过于《弟子规》了。《弟子规》是清康熙和乾隆年间的一位叫李毓秀的秀才编写的。他熟读四书五经,深谙儒家文化的精髓,面对孩子们启蒙阶段的知识和行为规范,如何教授?他费了一番心思。他根据经典,不以一个秀才的低微身份自卑,而是拿出了一个学者的气魄,编写了三字一句,凡360句,共1080字的小书。此书貌似薄小,却可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齐名,为后世公认的最优秀的蒙学读物。李夫子创建的私塾叫“敦复斋”,成了后世影响深远的道德教育基地。
其首句就是: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书的教育理念在于:一个孩子在学文之前,先得学做人。做人的基本思想就是四个字“仁爱孝悌”。就是让孩子从小在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方面有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这样,在孩子长大受到正规法制教育之前,就有了良好的道德教育,那么,为培养一个守法公民,构建和谐社会就在蒙学阶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谈到中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这个问题,最怕一些错误的观念缠绕。说什么学习古文是复古,不合时宜。说什么孩子的前途全赖谋生的能力,也就是找个好工作的能力,学不学《弟子规》,懂不懂孝悌思想有什么要紧。这些都是文化上的虚无和教育理念上的无知。如果避开传统谈未来,我们会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不懂得慎终追远,不懂得继往开来,没有自己民族的传统,不仅可谓不肖子孙,而且在国际上也不会有很强的竞争力的。
当然说到传统文化,内容太多了。不只儒家经典。自三代以来,各种文化各种学术,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势和流向。雄浑的古代文学、军事、科技、书法、典章制度。尤其,家庭教育中总是敦促儿童背诵的唐诗宋词,习练的书法,还有可言传身教的道德礼仪,是家庭教育最适合最精华的部分。比如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等篇幅的诵读和讲解,使得孩子从小在春风化雨之下,懂得做人的道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教育的“教”字,何解?“教者,孝之文也”。而“孝”字,是“上老下子”,表达了人类在血统和道统上的一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要源源不断地流过我们的今天,流向我们的未来,单单靠一代人是不行的,必须靠每一代人的传承和弘扬。那么,社会教育首先从家庭教育开始,家庭教育从幼童教育开始,不仅使得传承大业得以延续,也使得“人”的人格健全和幸福指数得以提升。拿传统文化滋养和根植家庭教育是一件千秋大业,它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孩子要学,老师要学,父母也要跟着学,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形成学习气氛,熏染孩子,激发兴趣。“中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这个话题也需要常常谈,谈出更多的学习经验,更多的精彩来。当我发现儿子将《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先生的读音注解成“李敏秀”时,我明白是谁更应该学习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教育了。
(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