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从8月1日起,细心的人会发现,《信报》改版了。报摊近邻着“蒸功夫包子铺”生意依旧很好,猪肉大葱馅的,猪肉白菜馅的,茴香馅的,豆沙馅的,萝卜馅的,粉丝馅的,唯独没有“纸”做馅的。工商的来查,也不怕,掌柜的会说,“长官,我们家包子货真价实。不信,您用打火机试试,看包子能点得着吗?”
一个包子门,"死"了多少媒体人?
惹事的明明是北京台,为什么单单是《信报》挨第一刀?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纸文件,《信报》改版为纯娱乐性报纸。多年“《信报》新闻,一条是一条”的风光不在。记得去年的京城满大街都是“今天,您看《信报》了吗?”宣传语。是的,今天我看《信报》了。可她已不是原来的《信报》了。
每天早上遍布大街小巷的“《信报》——《京华时报》...《京华时报》----《信报》...”这种叫卖声在我来到北京的那一刻起就深入到了日常生活,大概早上7:00钟左右,卖报声此起彼伏,有人在那现喊现卖的,更多的则是一个小喇叭播放着事先录好的声音。刚开始我很奇怪,因为在老家或若干去过的城市,虽然也有卖报人和卖报声,但这种每天早上定时开始的全城大合唱还真的十分少见。
诚然,《京华时报》的地位无人能撼,但信报一直是份不错的报纸。可以做个调查,早报卖的最好的,要数京华和信报了。
《信报》改版了,曾经是那样喜欢读她,也曾给她写过稿。副刊,博客段子,幽默大栅栏,诙谐间逗人幽默一笑。既然人在北京。我还会买,还会看,还会写。
支持《信报》,一如既往。
前一篇:《北京晨报》:八小时之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