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2015-07-19 01:58:22)
标签:
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欲速则不达 |
分类: 论语 |
《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阳明先生认为,“颜子具体圣人,其于为邦的大本大原都已完备,夫子平日知之已深,到此都不必言,只就制度文为上说。此等处亦不可忽略,须要是如此方尽善”。颜子问如何治国安邦,孔子告诉颜子一些具体的治国方略。而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却告诉子张要谨言慎行,仅修身律己而已,不涉及具体为政的知识与技能。“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可见,为政之根本在于修身立德,所谓“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是我们研读本章首先要注意的。孟子曰:“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中庸》曰:“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因为有疑问,所以不去言;“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因为“殆”,所以不去行。朱子把“殆”解释为“心中不安”,从知行合一角度看,心里感觉不确信,就不去行,这样解释符合孔子的意思。例如,“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孔子觉得漆雕开善于反思,有自知之明,不急于求仕,反而为漆雕开感到高兴。再如,宰我要求把三年之丧缩短为一年,孔子曰:“女安则为之”。感觉心安理得,就去做,反之,内心觉得不安,就不能去做。而邢昺认为“多见阙殆”的意思是,“所见危者,阙而不行”,解释得太直白,且是错误的。
“疑”指内心不知、不明,与“罔”意思接近。“殆”则是指在行动上能力的缺乏,行不通,与“达”意思相反。“多见阙殆”的意思是,多观察,多学习,在做事情之前先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做,如心里不自信,没有成功的把握,就先搁置一旁。“殆”是不自信,孟子曰“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反之,“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孔子曾说“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及”。子张有进取心,但做事容易过头,故本章孔子告诫其阙疑阙殆,且要慎言慎行。研读本章,还应结合另一章孔子与子夏关于为政的对话。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欲速”是急于求成,子夏马上要当莒父县的县宰,孔子告诫子夏“无欲速”。既然子夏的毛病是“不及”,进取心不够,做事太缓,孔子应该针对他的缺点而告诉他“速”才对,为什么反而说“无欲速”?问题的关键是,孔子是从何种意义上认定子夏之“不及”。“
师也过,商也不及”,孔子站在“中道”的立场而说子张之“过”,与子夏之“不及”,“中”体现为德性而不是事功。子夏如果在修德上不积极进取,而努力追求事功和利益,这才是“不及”。“欲速”是急功近利,犹如当官做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为以后升官积累资本。“达”,通达,为政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且提升社会风气,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地发展和进步。孔子告诫子夏“无见小利”,即为政要谋求大利,成就大事业,为百姓谋大利,即是“义”。由此可见,孔子本是站在“德性”与“道义”的高度而说子夏之“不及”,针对子夏之“不及”而告诫“无欲速,无见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