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读《礼记•礼运》

(2012-01-30 14:47:57)
标签:

礼运

郑玄

孔颖达

文化

分类: 儒学

    《礼记·礼运》:“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

    孔颖达说:此一节论政之大体,皆下之事上,非上之事下也。上下分定,人皆以死事上。“君者所明也”者,“明”犹“尊”也,谓在下百姓所尊奉君,使之光显尊明人君。“非明人者也”者,非谓遣君尊明在下之人。下云“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并与此义同,以所明与所养所事文同相类,故郑以“明”为“尊”也。 

    郑玄、孔颖达曲解了孔子的意思。“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中的“君”是儒家理想中以德配天的圣王,不是“惟恐不顺焉”的“侮、夺人之君”,更不是贼仁、贼义的独夫。孔孟之道,一以贯之,孔子所谓“尊君”,与孟子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殊途而同归。

    此一节应结合前文“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来解读。郑玄、孔颖达同样不能发掘此句的内涵。孔颖达说:人君身在于中,施政于外,人但见其政,不见其身。若政之美盛,则君身安静,故云“政者,所以藏身也”。郑云“藏谓辉光于外,而形体不见,若日月星辰之神”是也。

    其实所谓“藏身”,与《易传》“显诸仁而藏诸用”,“神无方而易无体”,“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相发明。惟有“藏身”,才能如孟子所谓“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君主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是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天下百姓中去,做到“无我”。“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是“显诸仁”;““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是“藏诸用”,即藏身于天下。“天地之大德曰生”,但“天德不可为首也”,惟有“易无体”才能生生不息,所谓“生生之谓易”。君王能藏身于天下,即能以德配天,那么他发出的政令都不是出于个人的好恶,所谓“夫政必本于天”,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藏诸用”,即君主不能为“首”;“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一节在说“显诸仁”,“显诸仁”是“乾知大始”。两者是不矛盾的,前者是说“体”,后者是说“用”。君主不是“始”,而是“知始”,“知始”是“体”无而“用”实。“政”是君主之“用”,君主藏身是“体”无。从百姓的角度说,“政”之“用”表现为“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所谓“易从则有功”

 

    为什么说“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因为“明人”、“养人”、“事人”是有对的“二本”,人己二分,不是“修己以安百姓”,没有做到“藏身”,类似于孟子所谓“以善服人”,而不是“以善养人”。“所明”“所养”“所事”的主语是百姓,这是“简则易从”,从君主的角度说则是“易知则有亲”;“明人”、“养人”、“事人”的主语是君主,这与“天德不可为首”相违背。“明人”、“养人”、“事人”是“二本”,不是《中庸》所谓“其为物不贰”,自然也不能“生物不测”,所以说“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

    对于“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孔颖达说:“君位既尊,乃自下乡尊人,于理不顺;君唯一身,若养百姓,力不能周赡;君尊在上,而屈事于在下之人,是失位也”,显然是错误的。“明”即《中庸》所谓“高明配天”的“高明”。为什么说“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因为“明人”、“养人”没有“藏身”,惟有“易无体”,才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君主“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既然无人我之分别,也无所谓“下乡尊人”。“君唯一身,若养百姓,力不能周赡”,这是墨家兼爱的无本,不是儒家仁爱的“以善养人”,儒家仁爱是“曲成万物而不遗”。君主施政即是以善养人,孟子说:“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

    《中庸》说“在下位不援上”,又说“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两者的区别是,“获乎上”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而“援上”是失其身。“文王视民如伤”,大舜“隐恶而扬善,用其中于民”,也是“事人”,但不是屈己以事人,而是“显诸仁而藏诸用”的“藏身”,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君主“藏诸用而显诸仁”,其“生物不测”,但又“为物不贰”,所以不失其位。但德与天齐的理想中的圣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孔子说“尧舜其犹病诸”。一方面“何以守位曰仁”,另一方面“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这是变易,所谓“变动不居,上下无常”,尧舜之间的禅让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郑玄认为“则,当为明”。孔颖达说:以此“则君以自治”,覆述上文,故知“则”当为“明”。《孔子家语》之《礼运》篇是:“故百姓明君以自治,养君以自安”,或许是王肃采纳了郑玄的意见而做了改动。其实“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明”是动词,君是百姓所以“明”,既不是君“明”百姓,更不可能是百姓“明”君。“故君者所明也”,从君主来说是“乾以易知”,对百姓来说是“简则易从”,正是“百姓则君以自治也”。

    郑玄对“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的解释是正确的,郑玄说:“人之道,身治、居安、名显,则不苟生也。不义而死,舍义而生,是不爱死患生也”。孔子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爱其死”是“死而无悔”的对立面,孟子说:“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患其生”的意思则近似于孟子所谓“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