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做化探数据因子分析

标签:
spss软件因子分析数据处理 |
分类: 物化探 |
手把手教你做化探数据因子分析
(数据处理系列之三)
(原创,转载必须注明出处)
本文手把手教你利用SPSS软件做化探数据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的意义
因子分析在总结工作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工作区地球化学规律、圈定找矿靶区、判断找矿方向的方面发挥着具大的作用,在各个区调、矿调、及矿区普查的化探项目中皆有涉及。
二、数据准备。
参见《手把手教你做化探数据相关分析》,不再多说。
三、因子分析操作步骤
1、 打开因子分析选项(图3-1)
2、将元素加入变量中,将地层代号加入选择变量中,值填写相应地层代号(若要分析全区数据,则不填写),图3-2;
图3-2
3、打开“描述”选项卡,选择系数和KMO检验(图3-3左)。
4、打开“旋转”选项卡,方法选择“最大方差法”、输出选择“旋转解”,最大迭代次数为“25”(图3-3右)。
5、打开“抽取”选项卡,方法选择“主成分”,分析选择“相关性矩陈”、输出选择“未旋转的因子解”、抽取特征值大于1、最大迭代次数25(图3-4左)。
(注,特征值的大小决定了公共因子的数量,一般选择为特征值大于1,也可根据累计频率大于80%选择固定数量的公共因子)
6、打开“得分”选项卡,依次选择保存为变量、方法“回归”、显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图3-4右)。
四、结果应用
1、KMO检验和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
一般来说,只有当第一行大于0.5,最后一场值小于0.05,该因子分析结果才算作有效。Kaiser给出了KMO的一般度量标准,即第一行大于0.9为非常合适,大于0.8为合适,小于0.6不太合适。本次结果KMO值为0.745,勉强合适。
图3-5
2、成分旋转矩阵
查看结果可以得到成分旋转矩阵(有人也叫做“旋转因子载荷矩阵),从表中可以看到各元素在该因子中的载荷值,该矩阵用来分析各个公共因子代表的元素组合类型。是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描述的最重要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到,本次分析共得到3个公共因子,其中因子1代表以Pb-Zn-Cu-Ag为主的元素组合,因子2代表以As-Sb-Au为主的元素组合,因子3代表以W-Sn为主的元素组合。
图3-6-1
可以看出以累计方差贡献55.176%为准可提取3 个主成因子:F1 因子(Pb、Zn、Cu、Ag);F2 因子(As、Pb、Au);F3 因子(W、Sn);F1 因子贡献率29.894%.....。F1元素为近矿元素,Ag和Pb强异常出现于金矿床中部偏上,Cu、Zn强异常出现于金矿床中部偏下;F2反映金矿体上方的前缘晕;F3为反映金矿体下部及尾晕。
图3-7
五、地质解译
根据因子分析,绘制各因子的综合异常图。
分析各地球化学分区元素及类型特征、及其代表的地质意义,确定有成矿意义的分区,并结合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特征对成矿潜力进行解释与推断。
1、样本得分数据(另一实例)
经过分析,原数据后添加了5列因子得分情况,我们取分值最大的作为该样品代表的公共因子类型。并根据公共因子类型,做出相应的地球化学分区图。
图3-8
2、因子解译实例
从表中可以看到,本次分析共得到5个公共因子,其中因子1代表以La-Y-Nb-W-Zn为主的元素组合,是稀有稀土高温元素找矿方向;如果未圈出独立异常,可能是尾晕元素。因子2代表以Sn-Mo-Bi-Sb为主的元素组合,是中酸性岩高温元素找矿方向;同样,根据是否圈出独立异常,判断找矿方向。因子3代表以Ag-Cu为主的元素组合,如果Cu、Ag圈出独立异常,是中高温找矿方向;如果未圈出独立异常,可能是高温元素的前缘晕。因子4代表以Co-As-Ni为主的元素组合,可能是尾晕元素;如果圈出独立异常,并且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可以判断为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找矿方向。因子5代表以Hg为主的元素组合,可能是前缘晕元素。
图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