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被曲解的片断
(2010-06-02 09:12:23)
标签:
庄子道家思想文化 |
分类: 道家与生活 |
黄帝将见大隗
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庄子·徐无鬼》
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赶车,昌宇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问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特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象我生头目晕眩的病症的疗养一样,又何须多事呢!以前有眩晕的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发作的时候,坐车去襄城的旷野里游玩’,所以我就在附近游玩,方法不错,如今我的病已经有了好转,我将到更远的地方去游玩。至于治理天下也就像处理我的眩晕的病一样罢了,我又何须去多事啊!”黄帝说:“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少年推辞。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有害于马的东西,任其自然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很多人断句断错了,断为“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这根本语义不通,而且造成了把“去其害马者而已矣”,解为去掉“害群之马”。对周易有研究的人就知道,下安于下位叫“承”,下凌上叫“乘”,眩晕病是肝阳上亢,也就是下凌上,所以是“乘”,所以是“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若是“如果,假如”的意思,日是“日子”的意思。“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意思为:眩晕病发作的日子,可以坐车去襄城的野外散心。治疗眩晕病,应该平肝潜阳,因为绿树森林对应肝脏,所以看到绿树森林,可以缓和病症。而且眩晕病应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情绪及顾虑,而在绿树森林中,空气清新,环境美好,也有助于心情舒畅,消除紧张情绪及顾虑。所以当黄帝一定要知道如何治理天下的时候,童子回答说:“去掉有害马的东西而已”,这跟去除有害病症的因素,在道理上是一样的,保持了意思的连贯性,所以童子会把去除有害病症的因素跟去掉有害马的因素作类比。牧马时只要帮马赶赶牛虻就行了,马正在专心吃草,还需要作什么事,以此类比治国的无为。很多人,包括古人,把意思解为去掉“害群之马”,这与生活经验不符,如果问过牧马人,你就知道,马中最优秀的就是烈马,骏马、千里马就是这里来的,是养马人孜孜以求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害群之马”呢?还从这个错误里,诞生了一个成语“害群之马”,要不得。所以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是要不得的,不能躲在象牙塔里研究学问,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谈到这里,很有必要谈谈中国的影视业,中国的演员都是从电影学院一出来就开始演戏,没有社会实践,演的东西都很假。还有更假的,编剧都是躲在书房里写书,一部又一部地写,编的东西与现实根本不符,假得让人作呕。这怎么与美国片与韩国片竞争呢,比比韩国片,《大长今》天不过是讲吃的而已,竟可以讲得那么唯美,那么动情,韩国片都是在生活中下功夫,很多家长里短的东西,竟可以讲得很精彩,我们中国的影视业应该向人家学习一下,不要一心想着捞钱,在捞钱之前应该具有相应社会生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