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传统文化角度看生态文明

(2022-05-16 05:49:35)

                       从传统文化角度看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文化渊远流长早期有很多朴素的环保思想。大致有几类:一是对于自然的态度是取之有度,不竭泽而渔;二是对于动植物都是讲究时令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树木生长期不入山林,不砍伐树木。对于生长期的动植物不食,捕鱼不用大网、对待要孕育小生命的动物不杀。白居易有首诗能说明:“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鸟在枝头筑巢,幼鸟等待母鸟外去觅食,其母爱之情令人动容,所以白居易写的这首诗劝诫人类爱惜鸟类等动物,反映动物与人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生物多样性。清画家郑板桥,更是爱鸟,他反对人们在笼中养鸟,主张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也就是给鸟建一个快乐的家园,自己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中也心旷神怡。古代还有很多故事,比如网开三面、里革断罟、千年井、不反唾,反映的都是重视环保。三是从政者在保护环境中要做好两件事即教化乡民和制定保护环境法律。中国较早前制定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视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王朝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秦律关于田地的法令是:“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提水,不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麋(卵)毂,毋毒鱼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麋时毋敢将犬以田。管子制定的严刑厉法:“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夏代法规”禹之禁“:春三日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日,川泽不施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麋不卵,以成鸟兽之长。”商代殷之法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商鞅规定“弃灰于公道者被刑。可见古代对保护环保的法律规定多么严格。教化之外就要靠法规。

  说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得不谈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生态观。一关于儒家思想。先说说孔子孟子。孔子说人与自然时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唯天而则之”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准则。“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讲的是尧效法自然规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把天看成自然规律,孔子不讲怪力乱神。孔子不主张消极对待自然,而是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乐天知命境界。孔子以知天畏天的生态自然观。孔子的生态伦理观是仁民爱物。孔子将仁爱之心推及万物,”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仁爱和热爱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表现。实现天人合一是孔子的最大理想,人必须尊重自然爱惜自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以节用而爱人的生态实践观。反对无节制的滥用自然资源。”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与其奢也,宁俭。宣传国君春不围猎,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麝卵。孟子的生态观表现在《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数罟不入罟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食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也。荀子的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二道家的生态观。这里重点讲讲庄子的生态观。庄子提出“物无贵贱”命题。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是具有同等价值的。其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是认为宇宙中一切差别不具有绝对性。二是不同的价值主题具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三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也没有确定性。在人与自然交往中应尊重自然万物自身的美。庄子以唯美主义来诠释道法自然,把大自然作为审美伦理的客体,强调无为的行事风格。行于无物者,道矣。万物无法与天道抗衡。他以鸟例子,以己养养鸟和以鸟养养鸟,发挥鸟的天性,以天合天。其肯定了自然的自然主义本质;也强调了人对自然的顺应性。追求人的自由自在境界。人与天是一种完全对立的关系,“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无以人灭天、无以人助天“。禁止一切人为的方式去干预大自然。

  三是佛教的生态观。佛教不是生态学,但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缘起是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缘起是指一切存在都是由种种条件和合而成。“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和彼构成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一切事物都由因缘的聚散而生灭。整体论是是佛教生态观的主要特征。它认为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论同样是当代生态学的理论支柱。与整体论相对立的方法是笛卡尔式的还原论。还原论以分析为根本手段,将事物由复杂还原为简单,从多元还原为一元,直到找到事物的终极粒子。宇宙是由终极粒子叠加而成的精美机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外在的机械的,不影响其内在性质。牛顿将这一过程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建立了以刚性固体材料为中心的经典物理学,使得宇宙这部庞大的机器按精确的数学公式运转,洛克追随牛顿物理学,建立社会原子论,导致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正是笛卡尔-牛顿系统激发人们把握宇宙和征服自然的欲望。还原论是把要素从从整体中抽取起来,并在分离的状态下认识它们的真相。生态学家认为要克服生态危机,关键是摈弃还原论、机械论的世界观,转向整体论、关系论的生态世界观.佛教认为众生平等,认为无情有佛性。所谓无情有佛性主要指不但有情众生人、动物、植物皆有佛性,而且连墙壁、瓦石等无性物也有佛性。佛教的生态环保理念就是:“把众生与宇宙万物都看成一个生命有机体,人类应该融入自然,平等对待各种生命族群,不以自我为中心。佛教的依正不二的理念。佛教所说的依报是体之用,即大自然与人类社会,是现实世界。正即是本,也称真如佛性,是万物的真实存在,是生命的实相。不二就是用和体不可分离。依正不二就是人与自然是一体的,是融为一体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