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观海到互助城市管理者看后更应该做什么呢?

(2012-07-23 15:35:37)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由观海到互助城市管理者看后更应该做什么呢?

在暴雨中,正需要从政府部门到每一个市民的守望相助。这也是大家所需要的一种防汛应对能力。

  昨天,暴雨袭击北京。据央视报道,北京市市政府秘书长周正宇表示,北京此次降雨为61年来(1951年以来)最大。

这场雨比预报中来得更猛一些,而且又正值周末,确实给防汛应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暴雨不只是造成路面积水,也让很多市民处于危险之中。据了解,昨日从中午12点到21点,119消防指挥中心接到社会救助和抢险救援报警688次,出动警力690次,出动消防车775次,出动消防官兵5425人(新京报)。

61年来最强的暴雨于 721日袭击我们的首都北京,瞬间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尽在汪洋中,成了海的世界。在暴风雨中,我们广大的北京群众由一种新奇,一种观望一起加入到灾难中的救助中来,这其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一幕幕地在各条街道上演。刚开始,很多人利用微博发布北京海的奇观,当广大群众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后,开始利用微博发布汛情灾害信息,组织广大群众携手共同应对突发事件。还有的人直接走出屋外到大街上去,用自己力量去救助别人,于是就出现了人们一起冲进泥水里去推陌生人的汽车,或者游泳的方式去救助高架桥下被水淹没的高客上的旅客,还有很多工人用自己的身体做被水掀开的马路井盖标志……一幅幅友爱团结互助的画面,在雨中清晰再现,让我们不得不感动得动容。

尽管我们北京的民众和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在抗水救灾中奋勇当先,为抵御水灾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是还是让我们有很多不想看到的事件出现了,就是在这场水灾中,有好几位群众牺牲了,还有一位公安部门的同志也这场水灾抢险的时候不幸以公徇职了。面对逝去的生命,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下出现这样的事情那责任会是谁呢?是天灾吗,还是人祸?其实像这样的水灾,在我国国内各大城市已经不再鲜见了,为什么当出现这样的事情时,总会出现城市内涝,一片汪洋的海呢?如果是出现一年两年我们还有理可说,可是出现这种情况时间应该有几年了吧,但是我们城市的管理部门为什么对这样的事情还不重视呢?当然了,我们的城市有很多是老城,地下水网因为老化不能适应现在新时代的发展,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花一下大力改造一下呢?在国外有很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应该做得很好,德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努力开发各种雨水渗透装置。在新建工业、商业及居民小区前,住宅、厂房、花园等建筑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装置。没有雨水利用装置,政府将征收占建筑物造价2%的雨水排放设施费和排放费。对于能主动收集使用雨水的住户,政府则每年给予1500欧元的“雨水利用补助”。在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大城市,会发现很多见缝插针式的小型公园、绿地和广场,有的只在两楼之间,有的在车行道中央。平时这些都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在降雨时就发挥了集水和排水的功能。此外,在停车场、人行道等处,广泛采用透水性材料,遇到降雨可以迅速将雨水渗透到内层。人家国家的大城市能做到,为什么我们国家内的很多大城市还墨守成规,不愿意去改变这些陋习呢?难道非要年年的水漫金山,让广大群众的生命无辜逝去才会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吗?这真是伤了我们广大群众的神经啊!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721日北京的大雨,这61年来创造的降雨奇迹,更给我们广大群众和政府部门敲了一个警钟,城市水患不治,广大群众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广大群众的生命也会受到威胁,同时也要说的是,即使是政府部门抢险预案有多么的完备,当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也会显得杯水车薪,不能驾驭这失控的场面。环境在变化,我们不能想像在未来,还会不会遇到这样多少年难得一见的强降雨,到时候我们真希望我们广大群众站在室外不再看海,看到出行的群众在风雨中不会慌忙失措,更多的是一份坦然和对雨的欣赏。愿我们的期望不会太远,请我们在等待中看到明天雨中最美丽的风景出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