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说抄底,估计谁都能说上个八九不离十来。抄底本是股市术语,而到了楼市里,底无疑就是高的对立面,那么肯定是指房价下降之后的事情,但下降之后还有下降,其实底说到底是房价回升之后的事后确认。那房价在下降过程中到底是不是底,恐怕就没有几个人说的那么肯定了。那就得凭你的水平,怎样把握基本面,技术面,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你在房价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出手购入后房价就回升了,那么你就是抄到了底。
谈抄底容易可真正把握住抄底的绝佳时机则是抄底的关键所在,也是难中难。也正因此,许多跟风者盲目追随,加上舆论导向,极容易陷入误区。
误区一、底是抄出来的
无论股市还是房市,目前谈论是否抄底的人确实不少。但无论感到可以抄的人,还是觉得还没到时候的人,究竟什么是底,如何抄底,好像都有点模糊。由于政策和时机的不断变化,底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底不是说抄就能抄的,所以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要轻言抄底,更不能刻意去抄底。
误区二、买房抄底跟股市一样
买股票是纯投资性的行为,有着更多谋利的想法。而房子不像股票,尽管它也兼具投资的价值,但对于很多购房者来说,买房就是为了居住,并未想通过频繁交易据此获利。所以楼市不是纯投资的市场,不是可以随便进出为了套利而存在的市场。即使买房后房价下跌和上涨,房屋居住功能没变。因此也没有必要过多的在乎赔与赚的问题,唯一的是只要你能瞅准时机入手,可以为你的刚性需求省一大笔钱。
误区三、成交量回暖意味着房价回升
先不说目前一些个别的成交量数据有问题,即使是真的,成交量的回暖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表示楼市的春天即将到来?还是说楼市能够耐得住严寒,不需要怜悯?还是楼市坚挺房价不倒?恐怕更多的是因为开发商的一些打折和促销让利活动让购房者得到实惠,如果开发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想提高楼盘成交量还会不降价吗?这一降价又会让成交量回暖,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买房想见底或许就在不经意的转瞬间。
误区四、底部是一个最低的点
如果非要说楼市的底部,那么这个东东实在是太抽象了。真正的底部在何时来临谁也无法预测,谁也不知道现在的底部特征是什么样的。其实底部谁也无法判断,专家、机构、媒体都包括在内,谁敢说当下阶段就是楼市的底部?他们也只能算是预测罢了。就连一向以抄底著称的“股神巴菲特”至今不也被深度套牢吗?说白了,所谓抄底只不过是一个“马后炮”式的谈论,从时态上讲就是过去式状态。
另外,理解所谓的抄底,它不可能是某个点,而是一个区间。正如房价的顶峰也是个区间一样。所以要真想抄真正的底只有在数学的理论里才能达到,抄底的永远只是少数人。一味追求那个完美的低点,不是理性的消费心理,而是极度贪婪的表现,因此抄底心理在楼市断不可取。理性的投资者和消费者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止损止营”线,在某个区间里可以出手或退出。
误区五、尾随全民抄底没风险
想要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房子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楼市的区域性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等到最后见底时再出手。虽然团体比个人会有更多的优惠,但是一旦大量需求的涌入,也会使得房价再度疯狂飙升,从而又让购房者望空捕影。
住房梦对大部分工薪阶层犹如水中月镜中花,企图趁机捡个便宜,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即使是抄底也只是那些有实力的购房者。全民抄底一是你抄到底的机会微乎其微,二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并没有益处。只能让那些已经可以出手的购房者也重新站在观望的线上,全国楼市都会陷入沉寂。
误区六、抄底就是图房价实惠
大部分人认为抄底就是图个房价便宜,或许看到如此优惠的房价就会被冲昏了头脑。其实,抄底房屋即使达到心理价格底线也要综合周边社区环境,最有价值的就是在成熟社区内的楼盘项目,对于将来的保值是非常有意义的。选购时务必综合周围交通、商业、教育、医疗等综合条件来考虑,抄底入市切忌盲目。所以,对于考虑置业的购房人而言,不要被抄底心态所左右而左顾右盼、错失良机,也绝对不能相信所谓的当下是“抄底时机”,唯一可信的是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除考虑理想的价格底线之外,更应注重房子的性价比。千万不要过分抱有抄底的心态购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