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房产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经济租用房,究竟是啥概念我以前也在博客中写到过。我不知道该不该用简称——经租房,但媒体都这么用。不过希望认真的朋友们注意点,这与上世纪50年代的产物——经租房不同。
这次讨论重点不是说经租房,重心落在了外地人上。因为唯独经济租用房相比其他各类政府保障房终于破天荒地提到了外地人这一不容忽视的群体。
过去无论是经济适用房、两限房还是廉租房都是针对具有本市户口的中低收入者所说,而绝对数量不在少数的外地人却被拒之门外了。所以这一变革性的举动将为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经济租用房不但是一个很美丽的愿望,它也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如果能认真实施下去,房价高涨的坚冰一定会被击破,除非被某些地方政府所利用而变了味。
目前,厦门等市经济租用房项目已经在实施当中,北京、福州等市则表示要探索实施经济租用房制度,而深圳等地已经拥有功能相似的项目,可见经济租用房的建设还是受到一定的追捧的。
但是仍有许多人认为经济租用房的提出只是一个大笑话,或是在玩概念,特别是针对外地人新提出的有望突破户籍限制的约束,一部分人认为外地人就是外地人,政府的保障服务只针对本地人,如果取消户籍限制,政府将无法管理。
我认为经济租用房最大的亮点就是敢于突破户籍的限制,能够以最宽广的胸怀向城市外地人开放。可是外地人仅有的一点尊严却被某些人无情的打碎了。外地人在城市中究竟充当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外地人究竟有没有资格跟当地居民一样竞租经济租用房呢?
拿北京市来说,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市调查总队提供的消息说,200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633万人,其中,北京户籍人口1213.3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看来外来人口就将近占据总人口的1/4,况且我想大部分外来人口应该是年轻人居多,又恰恰都是住房需求最旺盛的群体,而在这些外来人口中中产阶层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因此也难怪一些当地人委屈,说房子大部分叫外地人买了,而自己却承担了高房价所应付出的代价。听起来很有道理,因为外地人似乎买房的愿望绝不比当地人差,他们想在大城市扎根,传统观念只有买房。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外地人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房价。但是话说回来,难道外地人就不委屈了吗?
外地人和当地人同样为着一个共同的城市做着同样的贡献,除了没有一纸当地城市户口我想没什么大的区别了吧。你想既然允许外地人才的输入,那么城市的一些保障措施就应当考虑到他们。我个人还认为,城市里的外地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许多都是小有成就的(如果不适合自己发展的估计也回家了),不敢说多数至少有不少数得上中产阶层,因此许多从经济实力上也是上不上下不下的,他们离有能力买商品房的资格毕竟近一点,况且没有哪个住房政策考虑外地人,他们为了有房而挤得头破血流,所以自然而然房价就会往上蹿了。但是自从经济租用房对外来人口开放以后,我想他们绝不可能再拿着自己的鸡蛋跟有钱人的石头来碰了,至少他们会把此举作为一个买房的过渡,而不是不分时机不分场合的盲目追求了。
相当大比例的外地人中产阶层,也就是所谓的夹心层,他们不会跟当地低收入家庭争肉吃,因为他们有更高的要求,而经济租用房恰恰是为中产阶层量身定做的产物。
当外地人有保障房可租了,至少许多人会选择弃买而租,如此之后自然也给许多即使没有申请到经租房的外地人提供了一个借鉴——租房,当人们习惯性的形成“买房租房都是家”的意识,恰恰房价就能越来越回归理性了。当然楼市绝对没有像我今天阐述得这么简单,搞经济租用房的优势虽说还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但是我也绝不同意那些说搞经济租用房不但是一个大笑话,还能助推房价的谬论。
这条路走下去绝对很艰难,但是随着经济租用房向外地人开放以后,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政府在保障理念上已经有所改变。政府不仅开始将“夹心层”的住房保障提上议程,而且,保障方式也从以售为主转向租售结合,更重要的是外地人不是“外地人”了。
今天讨论的话题其实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租用房,实际上,外地人享有与当地人同等的权利恰恰给我们搞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户籍一动摇或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刘光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