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光宇
刘光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809
  • 关注人气:11,8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燕郊地产是河北的骄傲还是耻辱?

(2007-04-03 17:20:22)
标签:

燕郊

分类: 房产

我亲爱的房价,你还能挺多久?  看看儿童文言写法

“去燕郊买房吧,燕郊的房巨便宜!”,一听这就是某些北京人饭后的谈资。每当听到“燕郊”这一字眼时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感到无比亲切。 

本来已经对燕郊这一熟悉的地方特别是当地的房产状况有些陌生,突然前两天一同事提到“上上城”,原来又是燕郊的一个新楼盘。可我却毫不知情,看来一向追随燕郊楼市的我终于落伍了。过去燕郊的每一个楼盘的问世,不管是它的市场状况包括价格,还是它的具体位置我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而如今对冒出来的新楼盘却全然不知,对燕郊那份特殊的感情不免又带我重拾当年的热情。 

记得当初我和我的一个同学经常喜欢在百度里搜索“燕郊”,因了燕郊的那种特殊性,这里面总是有一些非常敏感的话题,是那样的吸引人;又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燕郊的房地产更让我们心动,老师也是拿燕郊的房产说事。 

我的一种感觉,现在大多数北京人提到燕郊,似乎基本上能和房产划上等号。燕郊就是房产,房产就是燕郊。除了房产,恐怕也没有什么更能让北京人如此关注燕郊了。 

北京高房价“惹火”燕郊楼市 

我毫不夸张地说,我是见证着燕郊的楼市成长起来的。在02年的时候,可以说燕郊的楼市还是不温不火,房价也仅在1000/平方米左右徘徊。但是短短的几年时间,如今燕郊的楼盘有的甚至已经达到将近5000/平方米,10万北京人移民“燕郊”的新闻在网上屡见不鲜。应该说燕郊的楼市关注度如何、热度如何自不必我说,单凭“北京10万人移民燕郊”这一事实就知道,确实北京的高房价把燕郊的楼市给“惹火”了。 

京城小户型项目在热火朝天的销售形势下仍存在着僧多粥少的现状和隐忧。市区房价的居高不下、小户型项目的供不应求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购房者选择在郊区置业,甚至将目光投向北京周边。 

燕郊位于北京东部,与通州仅一河之隔,有京通、京哈两条高速公路联结。地处规划中的北京大行政区六环与七环之间,加上首都东扩,近年来燕郊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可谓近水楼台,尽占天时、地利、人和。 

可见对于那些追求“圆房梦”而又迫于北京高房价的压力,选择燕郊置业当然是首选了。 

北京人移民燕郊推动河北经济 

如今将近10万北京人的加入,确实给燕郊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使燕郊更加充满活力,更具时尚化、北京化。 

他们的到来必会带来旺盛的消费需求,相对于燕郊地区的住宅市场而言,目前当地的商业市场还比较落后,但这同时也为燕郊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当然随着燕郊区域的进一步发展,燕郊房地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当地的商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业态更加丰富,商品也更加时尚。而商业市场的业态也将进一步细分,专业化市场将逐步形成。同时,燕郊商业中心也会随着龙头商业的出现而发生转移,并凝聚周边更多的消费力,成为京东的商品集散地。 

另据每年的纳税统计,燕郊在河北省还算得上首屈一指,对于河北省纳税大区来说自然是一件美事,但是燕郊的房产真的就那么乐观吗? 

面对燕郊地产河北该喜还是忧? 

北京楼市的发展带动了燕郊楼市的发展,自然燕郊也成了河北的骄傲。但是燕郊的发展也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的悲哀。 

我原来一同学在燕郊某个房地产经纪公司,他经常听到当地一些居民诉苦,当地居民的平房被扒了之后,得到一部分补偿,可是自己却买不起房。可以理解,同样的楼盘质量,燕郊的房子要比一河之隔的通州区便宜1000多元,所以北京人争着买这里的房子,可是对于飙升的房价,当地人只能望房兴叹了。 

燕郊本地的居民大多还住在自己的老房子里面,三四千元的房价令很多村民望而却步。102国道横穿燕郊,国道以南基本都是原来的老房子。现在形成了很鲜明的现象:村民还住在自己的平房内,外来户住在高高的楼房内。 

更让他们难受的是,当他们正为燕郊房价高而买不起房时,河那头的人(北京人)却挣着抢着要燕郊的“便宜房”呢!

?/P>

如果说大量北京人的入住是出于无奈,那燕郊本地人的遭遇就更让人同情。北京人面对北京市房价的高企,尽管不能在市中心立足,但毕竟尚有郊区甚至燕郊可供选择的余地,而燕郊人同样面临着决不亚于北京市民的买房压力,他们又该选择去哪呢?他们只能住着自家的平房,眼睁睁地看着外来户住高楼。民未富,房价先涨,普通燕郊人的遭遇,难道不令人心酸吗? 

虽然现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越来越小,但是对于这种“外地人赶跑本地人”的现象对河北来说总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吧?

我亲爱的房价,你还能挺多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