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番茄大战是顾此失彼的营销败例!



10月19日,广东东莞数千市民狂欢耗费15吨新鲜番茄。在中国大灾之年,以及金融风暴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举办这样的活动是否符合时宜?是不是太过浪费?
据悉,此次活动实为东莞某生活城广告营销活动,作为营销策略中的一个娱乐性的节目,番茄狂欢不过是场广告秀而已。番茄大战现场充溢着兴奋和欢乐。
然而,在一部分人欢乐愉悦的背后,这一事件经媒体公开报道之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既让人欢喜又让人忧。有人愤怒:中国过着穷苦日子的劳苦大众比比皆是,而15吨的新鲜番茄就这样砸成了稀巴烂?!有人感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践踏成泥的,不只是番茄,还有农民和困难群众的心!有人指责:如此糟践食品的番茄狂欢,既不是传统,也不是民俗,我们照搬照抄过来有什么价值?
(“番茄大战”源自西班牙,始于1945年,每年8月最后一个星期三,巴伦西亚地区的布尼奥尔小镇都会举行这一传统节日。在欧洲的另外一些地方,也有西红柿狂欢的节日存在。)还有人建议:15吨番茄约合42000元人民币,捐给山区孩子多好呀!
商家借番茄狂欢炒作自己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从活动的反响来看,确实吸引了市民的眼球,达到了预期效果,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这一活动和它的“始作俑者”。可是仔细想想,市民所谓的狂欢无非是配合商家进行营销的“应景之作”,群众在不知不觉中被诱惑充当了一个看上去“活力光鲜”、“制造快乐”的演员!可是狂欢之后,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不悦和愤慨!
中国策划传播网CEO、策划专家贺茂峰指出,我们不能把少数人的快乐建立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狂欢活动表面上只是一个企业行为,但其实是一个公众的社会行为。所以不仅要考虑企业本身的营销效果与品牌效益,还要考虑活动带来的社会效应。很显然,这一举措是顾此失彼的经典败例,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懵懂和无聊,活动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言而喻。
类似番茄节、葡萄节之类糟践食物的活动在我国并非个别,希望活动组织部门不要忘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别再用糟蹋蔬菜瓜果粮食的方式取乐,伤害农民和广大困难群众的感情了。举办者在策划这样的活动时一定要谨慎抉择、全面评估。(文/贺茂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