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官员休假与现在有何不同?
(2008-09-27 10:48:59)
标签:
古代官员休假休假制度文化 |
分类: 说七道八(酷评) |
我国古代官员休假有什么规定?
节假日制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沿袭已久,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民可以根据自己农事活动的闲忙和节气变化来适时安排自己的休息闲暇。那么在政府部门当差的官员们的休息情况是怎么规定的呢?
据史料,我国的假日制度始自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晋代陆云在《请吴王观书启》中称:“孔子假期玩年,至于韦编三绝。”三国孟康《汉书注》曰:“古者名吏休假曰告。”“汉律,吏二千石有予告、赐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也。赐告者,病满三月当免。”告,也称急、宁和休假,这种假期一般说来都不固定。据史载,我国现在的“5日工作制”就是从西汉开始。《汉书·郑当时传》载:“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5日休沐。”《汉书·万石君传》也载:“每5日洗沐归谒亲。”所谓“休沐”或者“洗沐”,唐《初学记》解释得十分清楚:“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以上文献记载都说明西汉官吏每5天就有1天休息。自那时起,古代官员的假日就称“休沐”、洗沐”,意思是这些天里可以擦洗一下,打扫卫生或者走亲访友、游山玩水,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隋唐。
唐代永徽三年,国事频扰,朝廷改“五日休沐” 为“十日休沐”,此即古书谓之的“旬休”。据王聘三《古今事务考》载:唐高宗“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那时官员每10天休息1天,分上旬、中旬、下旬各一天。又称作“浣”,即洗沐之意,从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称谓。据《问奇类林》载:“俗以上浣、中浣、下浣,为上旬、中旬及下旬,盖本唐制,十日一休沐。”“旬休”规定颇为严格,凡三品以上官员,休假前要“告假”假期满后要到衙门销假,是谓报到,否则,就要扣发一个月的俸禄,甚至于罢官。“旬休”制度总体经宋、元代相以沿袭。
元代认可16个节庆假日。明清时期,节庆假日一开始甚至比元代还少。政府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实际上,端午和中秋也变得重要了。但是在明清时期,最主要的变化是有了长达大约一个月的春节和冬假。对于整个帝国的官吏而言,要由钦天监为他们选择十二月二十号前后的一天来“封印”。约一个月之后,要宣布来“开印。”冬假可以看做是对丧失常规性假日和节庆假日的一个补偿。
节日要放假,但并不简单地等于假日。古代官员放假,主要是不让政事影响民间的庆典活动,或者说与民同乐就是他们那天的政事。所以说,从事民俗文化活动的假日,才是节日。节日是一种全民参与的盛大庆典活动,有其特定仪式和过程,承载特定的文化价值。在过去,节日一般称为岁时节令,主要用来表达人们对于天地自然的酬答,对神灵的祭祀,对祖先的敬仰以及对长者的尊重等,它是负载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的一种民俗活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