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传媒风云(新闻) |
网络时代给中国诗歌复兴带来了新的契机,相应带来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抓住这个新的契机,就更有利于中国诗歌的复兴。
诗歌复兴的条件
我一向认为,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国”不只是一个形容的说法,乃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其实是一个“诗教国家”。现在常说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释”,是“儒道释并举”。在我看来,起码“道”甚至“儒”、“释”最好的载体都是诗歌,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而诗人李白就是一个道士,诗歌可以说融合了“儒道释”,使得人内在地消融了人自身内部以及与外界的紧张、矛盾。而这很像西方后现代语境中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从而人得以个人独自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升华,寻找个人救赎。这样说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诗教”传统,与西方后现代现状很切合。
但仅有这个“诗教”传统,还不足以促成“复兴诗歌”,还有科技或经济发展的背景。比如唐代诗歌的兴旺,就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导致文化教育相对普及有关,像李白这样出身偏僻、来历不明的天才,他显然既非名门,自己也未考进京城,仅仅凭天才一路征服他人,但天才也有教育问题,他的教育、基本的诗歌素养是如何完成的?显然是因为文化能够广泛传播流传所致。而文化要广泛传播流传,除了社会比较稳定,还得有技术支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要传播流通载体。
在甲骨文时代,造纸术使文化的传播流通更便利;而宋以后,市井小说能够大量产生流行,则与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有关,活字印刷术使得长篇小说的创作流行成为可能;如今,网络的出现,使得知识文化的普及更加便利广泛。它促成了思想文化文学的大众化、平民化,使得你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也能获得与别人处于同一起点的条件,即“世界是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来由精英掌握的知识资源、话语权无法被垄断了。当然也还需要时间,互联网出现的时间还不长。
因此,应该说诗歌复兴的物质技术条件具备了,而且在可估计的未来,我们的社会应该还比较稳定,使诗人们能充分成长成熟。这样,新诗在形式上的积累和成熟也就能完成。
诗歌是一个“慢活”,没有时间慢慢安心琢磨慢慢前进发展是不行的。
诗歌如何能率先复兴
为什么又说先复兴诗歌?我个人综合出三点理由:一是上面说要复兴,先要“复古”,无论西方文艺复兴学习古希腊雅典,还是唐初诗歌倡扬“古风”。现在有人提倡“读经”,而中国历史上是“诗国”,所以读经不如先读诗。
读经比较艰涩,不如先恢复读诗的传统。二是在所有的文化门类中,诗歌是最适合现代人的。在竞争还比较激烈、生活节奏还比较快的时代,创作或阅读别的比较费时间。惟有诗歌,一个瞬间的感受,一句优美的话,记下来就行,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好的就会被关注并互相推荐。所以,常写点诗,既可以升华提升自己,又可以愉悦他人。何乐而不为?
即使只读读,也身心愉快。有人说网络上良莠混杂,太多太乱,我觉得其实没有量,就不可能有质。三是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最追求自由、最体现个人化,也符合当代社会的现代意识。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是建立在个人主体性基础上的创造性行为。诗歌,能激发人的想像力、生命意志与创造力,并最终带来精神解放,释放人的生命力,最终激活一个民族的活力。
而且据我观察,诗歌在中国的基础仍然十分强大,深厚,比如每当传统节日或碰到大喜大悲要表达强烈情感时,我们想起的总是诗歌。
给新诗一点时间
现在有些人称新诗不如古诗,我觉得这没关系,给新诗一点时间嘛。再者,正因为新诗不好,新诗的最高潮还没出现,就给了大家去创造的机会。所以我说“新诗的草根化由网络完成了”,现在就等着伟大的诗歌和诗人出现了。还有就是说读诗的人不多,对此我不以为然,谁统计的?有人的理由是书店诗集不好卖。可是他们知道现在有多少诗歌网站和同人刊物吗?成千上万啊。在广东那么商业化的地方就是好几百。其实,这是因为现在文学的流通形式传播渠道改变了。我可以在网上读到最好的诗人作品比如多多、于坚、李亚伟、杨键、雷平阳的诗歌,我为什么还要去书店买?而且诗很短,复制下来读就可以,也不费劲。所以说,就流通来说,顾城、海子的优秀诗歌说不定比韩寒小说流传更广泛。但他们确实不卖钱,是因为这种新的流通形式还不收钱。如果我们采取新的收费方式,仅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应该收房地产商人用来做广告词的费用起码几个亿吧。
还有就是,诗歌那么多,怎么读?我觉得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你觉得好就是好,你觉得不好就是不好,没关系,错了你再慢慢修正。反正最后的好坏还是历史说了算。中国现在起码得有上千万人写诗吧,里面真的没有伟大的诗人和诗歌吗?或许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他在哪里吧,他还没有进入主流流通传播渠道。就像李白,他的天才也是走出蜀地才被逐渐发现的。
网络时代给中国诗歌复兴带来了新的契机,虽然文学的基本要素从来没有改变过,但文学的生产方式、流通传播方式的变化,相应带来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抓住这个新的契机,就更有利于中国诗歌的复兴。
来源:新京报
作者:李少君
前一篇:向2007年的春节说声再见
后一篇:猪年春晚观众最爱赵本山这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