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级女声凭什么制造红色神话/贺茂峰
《超级女声》是由湖南娱乐频道2003年打造的一个类似真人竞赛现场秀的娱乐节目,推出当初就受到省内观众的相当关注。2004年开始,湖南卫视经过调整和重新包装后把它推向了全国。2005年挂上了“蒙牛酸酸乳“名号的《超级女声》以迅猛姿态红遍全国。2006,超级女声火势不减,大有燎原之势。
超级女声之所以能制造娱乐品牌神话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众文化时代对传统偶像价值的颠覆与解构
定位于“大众文化”之上,是这个节目一炮走红的根本立足点。《超级女声》没有门槛的广泛参与性、成本不高的制作费用、混乱有趣的比赛规则、拿捏得当的噱头设置、一团和气的亲民性,一个优秀娱乐节目该有的元素都有了。另一方面,《超级女声》的横空出世,让人们接触到的是一种另类的没有距离感的偶像塑造,给观众带来了解构主流文化庄严的快感。
2、国外电视娱乐节目本土化生存的超级嫁接
“超级女声”的灵感来源于《美国偶像》,但是《超级女声》吸取的是整个节目的核心概念,再联系国内的情况对竞赛规则、环节设置、现场气氛上加以改造,在很多地方凸现了我国娱乐节目的传统与创新。《超级女声》和《美国偶像》相同之处都是将海选的过程播放出来,并有三、四个专业评委不留情面地点评,在层层筛选中都有观众用短信息或电话参与投票,对于最后优胜者将给予一纸合约。但是两者有显著的不同,一是门槛不同,二是《美国偶像》的竞赛现场没有大众评审团,三是两者投入的成本反差巨大。
3、暗合特定时代的大众“审丑”心理
长久浸淫在各类电视媒体精心打造的“美丽事业”中的观众,日益感觉“审美疲劳”,而《超级女声》背道而驰,暗暗打出了“审丑”这张牌,观众则像打了一剂强心针一样开始兴奋起来。平时在电视上难能一见的奇装异服、装模装样、出乖卖丑,难得一听的拿腔捏调、走音跑调、力竭声嘶都在节目节目中得到展现,正襟危坐的评委给予的尖酸刻薄、一针见血的点评,惹得观众们吃吃笑笑、流连忘返。很多观众直言不讳,比起后边逐渐严肃的淘汰赛,他们更喜爱海选过程。这种“审丑”过程,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特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给观众带来了持续的快感。
4、现场内外全民参与总动员的狂欢
《超级女声》完全将观众从推销的对立面拉进了参与的合作面,让观众置身其中,充分感觉到了参与和控制了快感,将节目做成了一个诸众的狂欢形式。无论是“短信评委”还是大众评审,都代表着一种大众话语权的树立,爱谁就选谁。50进20、20进10、10进7、7进5,待定、PK、投票,我可以决定她赢,也可以决定她输,比赛的残酷性第一次由于观众的加入而被成倍地放大,而随着最后关头的到来,观众的热情亦愈发高涨,节目的收视率也由此一路飙升。
5、围绕核心概念对优势资源的整合
《超级女声》充分使用了各式优势资源,用过程的趣味性抓人,用贯穿始终的悬念揪心,谁能笑到最后,你看好的未必就能上,这样感觉让观众欲罢不能,整个节目的魅力就此而来。首先利用的是人的资源。数万人的参赛人数,接连不断的负面和热点新闻炒作。其次,是在全国选取了长沙、杭州、成都、广州、沈阳等中等城市来举办,由于其文化、娱乐还未达到饱和,不像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经济文化已经相当繁荣,更容易在当地掀起全民参与的热潮,成为主流娱乐、社会新闻事件,从而达到一炮走红、层层辐射的声势效果。三是充分利用了精英主持人和优秀的制作班底,保证了节目的质量和影响力。比如李湘就是极尽煽情的高手哦。(贺茂峰)
更多精彩尽在http://blog.sian.com.cn/m/hemaofen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