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地铁神秘车站战备地铁揭秘 |
北京地铁一号线(西段)修建于1965年,设计思路是以战备为主,兼顾交通,有很强的时代特色,也留下了不少“秘密”。转述此文,与驴友分享。
苹果园西
苹果园是一线地铁的终点站,再往西还有地铁什么事儿啊?
其实线索很明显:地铁公司为每一个车站分配了一个编号。在这个线路图上,苹果园站的编号是103,没有了101、102站的影子。这两个“丢失的车站”是否存在?这是件神秘的事。跟同学说起来,他们都说:“听着真恐怖,跟鬼故事似的……”
从线路图上看,这两个车站一定会在苹果园的西北方向。究竟在哪儿,凭自己的能力就难找了。发挥一下网络的力量,有消息说,102站在“福寿岭”;而101站在哪,说法就不能统一了。
福寿岭在八大处公园的南边,只有311路公交车通过。所以要坐地铁到苹果园,再换乘311。等了很久才有一辆311到站,而上车的人也多得出奇。两站过后,乘客就不得不都从后门上车,他们买没买票,怎么买的票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就算他们不买票,这趟车应该也不会赔钱了。——这是我坐过的最挤的公交车。
下车以后,映入眼帘的是个相当荒凉的地方。我的同学说:“福寿岭,听着就像是阴曹地府里的地名。”马路东边是一大片田地,有典型的贫民窟建筑。早晨雾气笼罩在田地上空,清冷的风吹过,给这里平添了几分神秘。但地铁站的身影实在难找。踱步至路西的公厕,才发现地铁站就藏在几棵槐树中间。
门的宽度和古城路车站差不多,显得有点窄,所用的装饰材料和我记忆中最早的地铁站是一致的——红色正方形地砖、大理石台阶、颗粒表面的石材外墙、涂着浅绿色油漆的木头门、棕色油漆的木质楼梯扶手……写有“本站非运营区,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的牌子悬挂在门顶——字体明显不是90年代以前使用的那种奇特的宋体。
怀着好奇,便无视那90年代以后才挂上的牌子,走下去。车站的内部结构和古城路车站几乎一致:走下几段连续的台阶是一个平台,只是没有了售票处。平台连接着4个通向地面的出入口——这也和古城路一样,但西侧的两个出入口都没有开灯,是一片漆黑。从平台再往下走两段台阶就到达站台,轨道依然在站台中央。
车站里的灯都开着,却看不见有别的人。脑袋顶上是剥蚀的墙皮,一小块一小块如同鱼鳞,让人看了起鸡皮疙瘩。能听到的只是日光灯镇流器的“嗡嗡”声。空气弥漫着潮湿特有的味道,和学校的地下车库一模一样。走近铁轨,发现铁轨中间的凹槽中有水流动,方向是往苹果园,证明地势的高低。
由于看似无人看管,且根据网上的消息周六日这里不会通过列车,便又无视“禁止入洞”的标志牌,走下隧道。首先是向苹果园的方向。日光灯的声音渐渐远去,留下的是潺潺的流水声。让人心悸的是那里能听到列车运行的声音,“这下完了”的念头从心中闪过,但那声音不一会儿又渐渐远去。这才意识到,那是从苹果园车站传过来的声音。
进入隧道百余米,看到这个标志牌。大约是建筑者当年安装的。不知这50年来,有几双手曾经触摸过它。大约没有几双吧。
折返回来,走到站台的另一侧,脚步声惊动了隔壁房间里的工作人员——原来这里并不是无人看管。那是一位戴眼镜的叔叔。借机向他询问了这里的情况。他告诉我:这里从周一到周五有通勤列车到达,主要是运送在地铁技校上学的学生;后面还有一站,在高井的军区大院里,从地面上是进不去的,若想进去只能搭乘通勤车。周一到周五早8:03通勤列车到达苹果园,然后会继续开行,在这里停靠,大约8:15到达终点站高井(他称之为53号站,而福寿岭这站叫52号站,命名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到达后不能上去,要在8:39乘那列车返回,否则若从地面出站,军区的警卫会盘问的。
被人发现,就不敢再进入隧道西行了。站在站台的边缘观察,这里的情况和苹果园很像,两路铁轨通过道岔相连,列车是可以在这里调头的。
从福寿岭车站出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也意味着“苹果园西”的旅途结束——我是不可能赶上那列通勤列车的,所以高井车站是我至今还未到达的唯一一个一线地铁车站。不过下隧道走了一遭,这也很满足啦。之所以北京地铁在西边有这么多“秘密”,是因为建国初期北京地铁的修建属于战备工程。“根据预计,北京地铁在战时可以每天运送5个陆军整编师的兵力自西山运至北京市区。”现在地铁能通到高井的军区大院也证明了这一点。
苹果园西
苹果园是一线地铁的终点站,再往西还有地铁什么事儿啊?
其实线索很明显:地铁公司为每一个车站分配了一个编号。在这个线路图上,苹果园站的编号是103,没有了101、102站的影子。这两个“丢失的车站”是否存在?这是件神秘的事。跟同学说起来,他们都说:“听着真恐怖,跟鬼故事似的……”
从线路图上看,这两个车站一定会在苹果园的西北方向。究竟在哪儿,凭自己的能力就难找了。发挥一下网络的力量,有消息说,102站在“福寿岭”;而101站在哪,说法就不能统一了。
福寿岭在八大处公园的南边,只有311路公交车通过。所以要坐地铁到苹果园,再换乘311。等了很久才有一辆311到站,而上车的人也多得出奇。两站过后,乘客就不得不都从后门上车,他们买没买票,怎么买的票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就算他们不买票,这趟车应该也不会赔钱了。——这是我坐过的最挤的公交车。
下车以后,映入眼帘的是个相当荒凉的地方。我的同学说:“福寿岭,听着就像是阴曹地府里的地名。”马路东边是一大片田地,有典型的贫民窟建筑。早晨雾气笼罩在田地上空,清冷的风吹过,给这里平添了几分神秘。但地铁站的身影实在难找。踱步至路西的公厕,才发现地铁站就藏在几棵槐树中间。
门的宽度和古城路车站差不多,显得有点窄,所用的装饰材料和我记忆中最早的地铁站是一致的——红色正方形地砖、大理石台阶、颗粒表面的石材外墙、涂着浅绿色油漆的木头门、棕色油漆的木质楼梯扶手……写有“本站非运营区,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的牌子悬挂在门顶——字体明显不是90年代以前使用的那种奇特的宋体。
怀着好奇,便无视那90年代以后才挂上的牌子,走下去。车站的内部结构和古城路车站几乎一致:走下几段连续的台阶是一个平台,只是没有了售票处。平台连接着4个通向地面的出入口——这也和古城路一样,但西侧的两个出入口都没有开灯,是一片漆黑。从平台再往下走两段台阶就到达站台,轨道依然在站台中央。
车站里的灯都开着,却看不见有别的人。脑袋顶上是剥蚀的墙皮,一小块一小块如同鱼鳞,让人看了起鸡皮疙瘩。能听到的只是日光灯镇流器的“嗡嗡”声。空气弥漫着潮湿特有的味道,和学校的地下车库一模一样。走近铁轨,发现铁轨中间的凹槽中有水流动,方向是往苹果园,证明地势的高低。
由于看似无人看管,且根据网上的消息周六日这里不会通过列车,便又无视“禁止入洞”的标志牌,走下隧道。首先是向苹果园的方向。日光灯的声音渐渐远去,留下的是潺潺的流水声。让人心悸的是那里能听到列车运行的声音,“这下完了”的念头从心中闪过,但那声音不一会儿又渐渐远去。这才意识到,那是从苹果园车站传过来的声音。
进入隧道百余米,看到这个标志牌。大约是建筑者当年安装的。不知这50年来,有几双手曾经触摸过它。大约没有几双吧。
折返回来,走到站台的另一侧,脚步声惊动了隔壁房间里的工作人员——原来这里并不是无人看管。那是一位戴眼镜的叔叔。借机向他询问了这里的情况。他告诉我:这里从周一到周五有通勤列车到达,主要是运送在地铁技校上学的学生;后面还有一站,在高井的军区大院里,从地面上是进不去的,若想进去只能搭乘通勤车。周一到周五早8:03通勤列车到达苹果园,然后会继续开行,在这里停靠,大约8:15到达终点站高井(他称之为53号站,而福寿岭这站叫52号站,命名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到达后不能上去,要在8:39乘那列车返回,否则若从地面出站,军区的警卫会盘问的。
被人发现,就不敢再进入隧道西行了。站在站台的边缘观察,这里的情况和苹果园很像,两路铁轨通过道岔相连,列车是可以在这里调头的。
从福寿岭车站出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也意味着“苹果园西”的旅途结束——我是不可能赶上那列通勤列车的,所以高井车站是我至今还未到达的唯一一个一线地铁车站。不过下隧道走了一遭,这也很满足啦。之所以北京地铁在西边有这么多“秘密”,是因为建国初期北京地铁的修建属于战备工程。“根据预计,北京地铁在战时可以每天运送5个陆军整编师的兵力自西山运至北京市区。”现在地铁能通到高井的军区大院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耗费巨资开挖的地铁一号线,竟然相当长一部分不在交通繁忙的市区,而在荒郊野外(当年过了公主坟就没什么居民区了),为什么?
其实战备是当然修地铁的首要目标,这是从苏联学的经验.当时预计如美国或苏联对北京要害部门进行军事打击,我方可有近1小时的预警时间,核心要害部门可通过地铁迅速撤往西山中开挖的指挥部.
所以地铁一号线的终点就在西山之中.如果你乘地铁时观察仔细,可以发现在两站中间也有些奇怪的门洞,那是直通一些要害部门的地下秘密通道.而且你在地图上查一下各大军兵种司令部的位置,就会发现它们基本在公主坟以西沿长安街(也即地铁一号线)一字排开,当时形成的这个新城区叫'新北京'!
当然地铁也不光是为要害部门撤离准备的,为老百姓的人防也考虑了很多.如果你仔细观察一号线一些老站台的入口走廊,会发现能在墙壁上发现两道奇怪的缝隙,约半米厚吧,那其实是防爆钢门的位置.发现战略袭击迹象时,居民可迅速进入地铁站,之后立即关闭防爆门,每个地铁站就成为一个巨大的防空洞!


后一篇:如今的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