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为何难成行业状元
文/刀砍天下
★有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在我看来,高考状元之所以难成行业状元,虽然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的教育并非真正的育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毁才教育,可以说,当高考状元的光荣挂到谁身上时,谁就已经成为毁才教育的牺牲品。
也就是说,一个从幼儿教育开始直至高中教育末端始终专注于书本的人,经过十五年或更长的灌输教育,基本上也就成了概念的罐装容器,思考力、思辨力、思想力被磨砺得几乎消失殆尽,使人的开拓性和创造性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就像是大名鼎鼎的赵括先生,除了在书页间玩玩概念装配,不会再有多少智慧能投入到两军对战的血肉战场。
我想大家应该注意到,即便是清华、北大这样拥有雄厚教育资本的名校,也无法将高考状元们培养成高端人才,更无论是在行业中独领风骚的行业状元了。而高考状元的这一难以继续挖掘的特点却被国外不少大学注意。据统计,美国有61%SAT(相当于美国的高考)满分的学生被哈佛大学拒绝,同样的情形,在耶鲁、斯坦福等常青藤名校也时有发生。
清华、北大之类心里很清楚,他们对于高考状元根本就没有深入培育的能力,也知道高考状元大都被之前的教育阶段榨干了更上层楼的才智。之所以还要争夺高考状元,不过是为了社会轰动效应,假惺惺地表现自己很爱才,装点一下人文门面罢了,也仅此而已。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社会。我们潜规则横行的社会缺乏识才、选才和用才的良性机制,使得不善于把握潜规则的校园人才无法正常发挥才识,哪怕在学术味还没有彻底散尽的科研单位里,专注于研究而不受潜规则文化影响的人,也几乎没有出头之日,时间久了,自然也就成了庸才。所以即便高考状元们经过大学教育后依然是状元级的人物,进入社会后也不会有理想的表现,能不成为庸才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社会上成为领军人物的大都是深谙社会规则和潜规则之道,校园表现并不卓越,很多人甚至学习成绩是倒数的。我记得在某次电视访谈或演讲中,俞洪敏就说他是北大学习倒数的,还说马云是北师倒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比较差,也许正是中国人在中国社会的成才之道,被概念酱死的高考状元们显然因此被平庸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