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魏延之死

(2010-05-04 10:55:56)
标签:

三国

魏延

杂谈

分类: 挑灯看剑

   三国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武将有两个,一个是赵云,一个是魏延,二者相比,我更喜欢魏延,因为魏延更像是一员武将,而赵云,除了一身精湛的武艺,在军事指挥上,几乎没表现(或许应该怪诸葛亮,非把这么一员大将搞成自己的警卫员),其实魏延无论在武艺上,还是在军事指挥上,均远远高于蜀汉帝国的五虎上将。所以当魏延被鸟人杨仪诬杀之后,我着实伤痛了半天。

 

    关于魏延之死,学界坊间似乎早有共识,是死于蜀汉帝国的关系网,杨仪、马岱和王平在魏延冤案中分别充当了的行刑官和刽子手。这个认识当然没有错误,但是似乎局限了些,没有挖掘出魏延之死的根本。

 

    我看魏延这个人,自打一登场就注定了最终的人生悲剧。在长沙起义中,魏延和老黄忠一样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功劳甚至大于老黄忠,但由于不会像老黄忠那样蒙面作秀——姜还是老的辣呢,同样是弃暗投明的降将,老黄忠被捧得一塌糊涂,而他却被诸葛亮凭空定为“脑有反骨,久后必反”的逆臣。

 

    历朝历代,但凡有反相的人,绝对不会有好下场,最高统治者最忌讳这种人。所以魏延是早早就被诸葛亮判了死刑的。幸亏有识货的刘备,没把诸葛亮煞有介事的扯淡放在心上,大胆地重用魏延,否则个性张扬且修养不咋地的魏延恐怕早就死翘翘了。

 

    魏延之死和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忠臣良将之死一样,是被“诬以谋反”而含冤致死的。“诬以谋反”是政治流氓和政治小人们最得意也最得手的政治伎俩,只要说谁谋反,谁基本上就得去奈何桥赏光。具体的罪名嘛,即可以用凭空捏来的“腹诽”诬之,也可以干脆来个“莫须有”,反正最高统治者们只关注“逆臣”是否被除的结果,是不是该死是不重要的。

 

    中国的人治理念是根深蒂固的,即便有法制,也往往是为人治服务的,并没有实行过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倘若能依法执法,杨仪之流想诬杀魏延,则是难上加难,细节复杂的证据链是极难造就的,就算是奇迹般地造出来了,所部早已军心涣散的魏延也根本用不着就地正法,抓起来审判就完了,起码给人家个申诉权吧。

 

    说名将魏延毁于关系网,死于杨仪,只是从致死的形式上做的考究,在骨子里他是死于人治理念的,“脑有反骨”也好,“腹诽”也好,“莫须有”也好,都是人治理念的表现形式,忠贞叛逆全在某人的主观拿捏,纵你有天大的本事,也难逃嘴皮子的玩弄,韩信、魏延、袁崇焕等等等等,不是例证?

 

     古往今来几千年,嘴皮子的营生向来是第一营生,在诬杀领域里可谓业绩辉煌,尤其是在皇权专政、人治至上时期,不仅冤杀了很多性命,也“冤杀”了很多人的前程,很多人就是因为当权者的一句话,便失了勤政为民的机会。当然,法治情形下,未必没有诬陷和冤杀,但终于是有所不易,蒙冤者还有申诉翻盘的机会和权利。所以临了我想套用一句话,法治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法治或缺少法治则万万不能,谁都不愿意将自家性命系于人家的嘴皮子上。

  

                                                【媒体转载请联系:我的邮箱/ally2004@sina.com

                                                                                 魏延之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