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前的烟盒,我还保存着158种、计300多张……

标签:
历史 |
分类: 写己 |
今天上午九点多钟,当我在朋友圈发出了《2024年5月29日心口写字(32-33)》之后,便开始做一项“重大的工作”——给孙子找烟盒。
原来,家人日前聚餐时,闻知孙子现在对攒烟盒有兴趣,于是,“家长”当即表态可助一臂之力,我更是兴高采烈地报喜:“我几十年前攒的烟盒可以奉送!”
在我的印象里,我收藏的烟盒大概率在两个曾陪伴我青年时期离家求学的木箱子里。现在,这两个木箱子摞在一起,其上又压放着我退休四年来的字画习作,——折叠之后的纸张,宽约一尺五,高约一米五,很重。
幸运的是,在最下面的箱子里果然找到了珍藏几十年的烟盒,大约有300多张。经清理,湖南省产的烟59种,湖南省外产的烟99种,共158种。我准备给孙子158张即每种一张(有的同一品牌,但烟盒不同,也分开算),剩下的则依然自己留存做纪念。只是下午近三点做完了上述一切后,“家长”告诉我,儿媳见到我午餐时提前发到家人群的烟盒照片后,说孙子需要的并不是我们以为的这种烟盒……不过,也好,毕竟澄清了家底,也让自己找了找少年的感觉。
说起来,年满六十四岁的我,迄今也不曾吸过一支烟。家父呢?是转业到北大荒后,在某次搞劳动时,别人给他递了一支烟,似乎觉得真能解乏。而抽这第一支烟时,他已经二十七岁了,但此后便加入了烟民的队伍。虽然后来曾多次戒烟,但均前功尽弃。家父还是一个抽烟不懂品味的人,从我懂事起,他在北大荒主要抽“迎春”、“葡萄”等两毛钱左右一包的烟,1975年调回湖南老家后,也是只抽湖南产的两毛多钱一包的烟。我参加工作后,曾孝敬家父几包“高档”烟,结果被教训了一番,说我不懂节约,还说他根本抽不出贵的烟就味道好,对此,我还真信,因为我喝粗茶与喝高档茶的口感相差无几,甚至觉得与白开水也差不多,反正我都是为了解渴的牛饮,还没学会品茶。提及家父,无非是说明,从他那儿,我也得不到什么不同品种的烟盒。
那么,我少年时收集到的这158种烟盒从何而来的呢?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兰州……我那时就去过呀,到哪儿都当“破烂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