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小学民乐团的组建与训练

(2016-10-24 14:33:13)
标签:

365

教育

文化

    什么是民乐团,这里所指的民乐团是在经过历史证明的,由四个乐器组(管乐器组,弦乐组,弹拨乐组,打击乐组)而组合的乐队。

一、为什么组建学校民乐团

    学生通过参加民乐的活动能了解民族乐器的特点、音色和它在特定场合起到的特殊作用,并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合奏训练中,不断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同时,以学生的风彩,感染全校师生。组建学生民乐队,能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练就能力,并在愉悦的教学中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体、以美怡情。用自己演奏的乐曲使校园充满生机与美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加强学校精神文明与校园文化建设。

二、组建乐团

    首先,一个民乐队的建立,必须要考虑声部的平衡。

    这里给出的编制仅供参考:

管乐组:梆笛2支(两个声部);曲笛3支(两个声部);高音笙2支;中音笙1支;唢呐2支。

弦乐组:第一二胡1012把;第二二胡810把;中胡46把;

        大提琴68把;低音提琴24把。

弹拨乐组:柳琴2把;琵琶6把;中阮46把;大阮4把;扬

          2架;古筝1架。

打击乐组:民族定音鼓3面;中国鼓一组;云锣;镲;钹;锣;木琴;木鱼;梆子;碰铃;铃鼓等根据需要而定。

三、如何训练

(一)第一年(招收二三年级同学),基础阶段的训练

1. 认识各自的乐器,了解其性能,建立正确使用和保护好乐器的概念。

2. 各种乐器的演奏姿势,动作要领,练习方法,基本演奏技术等。

二胡:通过练习使学生达到二级以上程度,常用的方法、指法等。并掌握DG两个调的音阶。琵琶:掌握持琴姿势,右手学会弹跳及组合,左手按弦,学会D调音阶。扬琴:双竹弹奏基本要领,如轮竹的技巧,要求学生从慢练开始一年后要掌握DG两个调的音阶。中阮:掌握基本演奏技巧,右手能用拨片灵活的拨动每根弦,学习轮奏,掌握DG两个调的音阶。笛子:掌握笛子的吹奏法,学习气息的控制,练习长音,会吹奏两个八度的音阶,学会两种指法。(第三孔作1;和第六孔作1)。大提琴:拉奏和拨奏的基本方法,左手按弦的距离位置,并注意让学生使用固定调练习,最好使用五线谱。各种乐器不再一一罗列,总之,一年后的队员要能顺利演奏所要求的各调的音阶。以为进入乐队的演奏打好基础。

3. 结合小乐曲的视唱,视奏等练习以提高队员的兴趣。

(二)第二年,中级阶段的训练

1. 先开展齐奏、二重奏、小合奏的训练,这样的小范围练习,会使每位队员都得到锻炼,并开始建立严格、稳固的乐队合奏概念。

2. 逐步开始训练一些乐队作品。训练过程必须严格的从分声部训练开始,仔细训练好每个声部,统一指法,弓法,换把,换气等基本演奏技术。

3. 训练教材,可根据学生实际自写乐谱;也可选用一些简单的乐队作品。

4. 每个声部要抓细,抓实,在枯燥的技术训练中,必须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提高队员的兴趣。这里体现的是指挥的能力。

5. 每次的训练中都可穿插视唱、练耳的内容,以提高队员的读谱能力和视奏能力。

(三)训练时间与效率

     小学民乐队训练时间非常有限,正常情况下,每天只有下午一节课(40分钟),且每周只有四至五次。如何利用其他时间,以及这四、五节课,是个较难的课题。

     如何提高效率,笔者试图和大家共同探讨。

1.一二年级发现苗子,并进行基础训练,三年级开始进入中

级阶段训练,使队员能基本适应乐队的需要。

2.四五年级使用阶段。在前文所述的重奏、小合奏的基础上,

开始一些乐队作品的练习,并仔细倾听各声部的演奏,尤其要注意队员的演奏方法及其音色,并给予正确的示范和指导。

3.小学阶段的乐队演奏员,大部分不会自己调音,这就要求指

导老师提前将所有乐器的音调好,绝不能占用排练时间调音。包括一些别的事务,如换弦、搽施松香,修理乐器等等。

 4.一个大型民乐队(五六十人),建议学校必须配备三至四位专业指导老师。这是提高训练效率的基本保证。要想赶上高水平的乐队,一定要使乐队演奏员跟随专业老师上小课,以提高演奏技术。原则上演奏员必须保证在五级以上的程度才可适应乐队需要。

    总之,一个大型民乐队的建设和训练,是一项繁杂、艰巨的工程,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决不能走进急功近利的死胡同,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尽情挥洒自己的热情,去浇灌民乐艺术之花,使其开得娇艳芬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6年10月23日
后一篇:吹奏笛子感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