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画 |
纯阳殿、重阳殿壁画的艺术成就
《钟离权度吕洞宾图》整个画面是幅青绿山水,居于画面视觉中心位置的钟离、吕二人,以其服色的大块白色与石绿色而分外突出。此刻的吕洞宾正处于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决定性转折时刻,由名利场中一名进士而大彻大悟,弃绝尘累,雨中风帽,去云屏烟障中讨生活。画中吕洞宾恭谨的神态通过低头聆听和叉手的动作传达出来,而钟离权袒腹屈膝而坐,是一种精神上完全自由豁达超脱的状态,两人动作的收与放,形成鲜明的对比。度化的过程,不是凭腾凌灭没的奇迹的吸引、慑服,而是通过敞开心扉的思想交流,充分说理的启迪。画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当时的人物画创作所可能攀越的一个新的高度--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就这一点而言,这件作品的艺术成就高出了纯阳、重阳两殿壁画所有表现度化情节的画面。
画中的钟离权与吕洞宾是已悟和将悟(或始悟)两种思想境界的形象化表现,元代王绎在《写像秘诀》中指出肖像画的表现,要抓住"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现"之时的瞬间表情。在激烈的感情宣泄或人际交往中,人的性情会显示得分外鲜明,而在静止状态中把握住人物的内心波澜的起伙,则尤其需要作者对生活有十分深入、细微的观察与感受和能够准确加以表达出来的绘画技巧。
《钟离权度吕洞宾》一画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创造了两个真实人的形象。当钟离、吕二人形象出现于北门额上的《八仙过海图》上时,吕洞宾已是一个无羁无牵的方外神仙了。八仙行迹最脍炙人口的是过海庆寿故事,正是由民间戏剧、绘画、雕塑等对八仙过海故事的传播渲染,道教八仙的名字才尽为妇孺所知。《八仙图》在画上出现甚早,而八仙的名氏却是直到明代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始最后确定下来。纯阳殿《八仙过海图》中无何仙姑而有徐仙翁,正留下了八仙传说在流传过程演变的痕迹。
纯阳殿、重阳殿主墙的壁画,内容与表现手法和三清殿《朝元图》迥然不同,是连环图形式的画传。绘于纯阳殿东、西、北三壁的吕洞宾画传,共52幅,每图上方有榜题,说明图中内容,属于文图并茂的连环画形式作品。其中不少情节较多,又自己构成一组连环画面。全画结构形式上下分作两栏,垂直安排两幅,再横向展开,图与图以山水、树石流云相间隔。这种表现形式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如湖北荆门十里铺包山二号楚墓所出彩绘漆奁上的《车马出行图》,就是以五棵垂柳间隔为五个相隔而又相连的画面。到北朝时期石窟的本生故事画,我们更可以见到多种连环画结构形式,各自适应着不同的壁面位置和观赏条件。
从总体布局看,它是一幅大的山水画构图。同时,也是整体性狠强的色彩构图。青绿是主调,房屋的屋顶、台基多是白色,很醒目。整体色调和谐统一,而需要突出的每个画面也都能在画面上突出于观众面前。尤其是穿白色道袍的吕洞宾,无论在何等复杂的画面上都能令人一眼辨识出来。吕传表现内容涉及不同层次的生活面,从建筑物来说,就有皇家宫室、花园、城楼,和普通人家的四合院、茅草房等。《武昌货墨》保存了古代黄鹤楼的直观形象,黄鹤楼和《神化赴千道会》中的城门楼、官殿均为绿琉璃瓦顶,黄色琉璃剪边,而《遇仙之桥》(榜题失,或推测为《度孙卖鱼》)主要殿阁建筑则为白琉璃瓦顶,绿琉璃剪边,有些住宅也作白顶,如《瑞应永乐》中的吕家房屋。这也许与元代蒙古族统治者尚白的风俗有关,但在吕传画面上则可能是画家根据需要而作的有意安排。吕传中的城门都是梯形梁架,而不是砖砌的券门门洞,也正是明代以前的城门建筑特点。《遇仙之桥》画的是一豪华园林,园中建筑物汇集了歇山、悬山、山花向前、重檐歇山、四角攒尖、卷棚等屋顶的各种亭榭台阁,皆为五色琉璃瓦顶,建筑物之间以回廊平桥相通,园内凿池引水,广植林木,池中芙蓉盛开,庭院中置有太湖石,背景有青山悬瀑,游人徜徉其间,是一个非常优美的赏心悦目的环境,显示了画家界画创作的功力。
吕传壁画的画面保存情况,以东壁和北壁的右半部份较为完好,可以领略到原作的精彩之处,惜北壁下半部有一块大缺损,有六七组画面残损或只剩小部分。个别地方因画面漫漶而后世补绘过。东壁最精彩的画面有《瑞应永乐》、《度何仙姑》、《武昌货墨》,北壁右半部《遇仙之桥》、《度马庭鸾》、《救苟婆眼疾》都画得很好。西壁和北壁左半大部份为后世所重画,下部残损也较严重。
这些连环画面,有的若是作独幅人物画看,也很精彩生动。如《度何仙姑》中对于采药童子向药店交售情景的描写。《神化赵相公》借题发挥地描绘了村塾教学的活动。两幅表现神仙诞生的画面:《瑞应永乐》、《诞生咸阳》除少许神化的描绘之外,颇为真实具体地描写了产妇临蓐前后,喜气洋洋中洗婴、备汤浆,贺客临门等情景。《度马庭鸾》以五个相连接的故事情节为主线,构成一套组画,画家不满足于说明性地交待情节,增加了根多生动的细节,如室内陈设,壁上挂有双钧竹的横幅,下置绿色长案,桌下置有足踏。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能使欣赏者减少隔离之感,好像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这正是宗教宣传所需要的,画传也因较多地反映了生活百态,而成为富于现实意义的宋元社会风俗画卷。
前一篇:山西永乐宫壁画全集(六)
后一篇:山西永乐宫壁画全集(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