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略论《齐物论》所体现的庄子美学思想及其论说结构

(2007-12-21 09:32:34)
标签:

知识/探索

幕后有高人

分类: 己见书屋
            略论《齐物论》所体现的庄子美学思想及其论说结构

                           ——《庄子.齐物论》之读书笔记

   《齐物论》是《庄子》的第二篇,也是《庄子.内篇》中最具思辨性的篇章,鲜明地体现了《庄子》的思辨特色。在《齐物论》中,庄子不仅直视反对人的异乡这一思想核心,提出了忘掉生死是非以达到任物适情,独化玄冥的境界,而且从几个方面阐释了理想人格的特征。

    首先是齐一死生。在当时人不能保生的社会背景下,为了解决如何超脱苦难世界和越过生死大关这个问题,庄子通过玄同死生来消释死亡焦虑。生死的界限不存在了,则不悦生不恶死。由死生之大限所酿成的心里焦虑也被消释。这是本篇的中心问题,庄子在文中反复论说执著与生死是非的不必要和危害,引导人们“忘年忘义”。

    其次是心斋坐忘。心斋坐忘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升华之径。《齐物论》没有直接提到心斋坐忘,但齐一死生本来就是人格升华的内容之一,所以在《齐物论》的开篇就说到南郭子綦的“今者吾丧我”。“丧我”就是《逍遥游》中所说的“无己”,也就是在精神上达到了超然物我的境界。其真实内容即“心斋”与“坐忘”。

    再次是无待之游。这是庄子所追求的人格至上之境。《齐物论》中,“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的“圣人”,“以为未始有物者”的“古之人”多次出现,而且文中还直接论述达到“无待之游”的“圣人”,如“圣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通过想象中的游身于世外,游心于道,摆脱世间生死,荣辱得失,事功等束缚,让人格主体获得一种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庄子》是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的体现。哲学思想主要是反对人的异化,这在《逍遥游》中已有体现。《齐物论》中体现的美学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美在于“无为”。《庄子》在《天地》、《知北游》等篇中多次提到“天地之美”。而“天地之美”之所以出现就在于它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的根本特征。庄子认为,人如果能“游心于物之初”,体验“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人世的生活就“备于天地之美”了。《齐物论》中的忘掉生死是非正是要达到这种境界。文中描述的“游乎尘垢之外”的“圣人”正是因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庄子把实行自然无为之道归结为达到自由与无限的境界,由此可知,庄子以自然无为为美,也就是以个体人格的自由实现为美。

    其次,对无限之美的追求。庄子明确强调了无限的观念,并且把人类生活同宇宙的无限联系起来。在《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认为人类应效法那支配着宇宙万物的无所不在的“道”,使自己成为永恒的无限的自由的存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庄子》一书中描写了很多无限自由的人的形象,《齐物论》中“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的“圣人”正是这种达到无限之美的典型。

    再次,美的相对性。庄子美学突出地强调美丑的相对性,这一点在《齐物论》中表现有二。其一是就美丑的相对而言说的。既然是相对而言,只要不执着于它们互相对立,它们的截然不能相同的区别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所谓“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二是就不同的审美主体来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由于人和动物的习性不同,对美丑的感受也不同。庄子说“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并非否定美丑的本质区别,只是从齐一是非方面来说,人不应该执着于美丑的绝对区分。

    最后“身与物化”的审美境界。《庄子》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强烈的追求物我统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只要对人世的是非得失采取超功利的态度,那么物我就会达到“物化”的状态,得到精神的自由和美。这一点在《齐物论》庄周化蝶的寓言中最好的表现了出来。“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审美主体与对象达到物我不分交融统一的状态,这种境界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中国的美学。

   《庄子》文情跌宕,恣肆汪洋,很难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齐物论》一篇,篇幅既长,又多思辨性论述,更难说出明确的层次。但正因为长而难懂,不理出线索不易掌握其意,所以下面尝试论述本文的论说结构。

   《齐物论》一开篇就列出道家所求的理想境界,也即南郭子綦所说的“吾丧我”。按照徐复观的解释,此处的“丧我”即是“无己”,其真实内容即所谓“心斋”与“坐忘”,这是整个庄子精神的核心。而齐物、齐论正是要达到玄冥物我、破除是非之至境,所以本文开头提出了这一境界。提出“吾丧我”这一境界之后接下去说三籁,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性,事实上三籁正是“丧我”情况的描写。文章着重描述了地籁,并没有明确解释天籁,但是“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一句就表明了庄子的意思:所谓道的直接显露的天籁,实际上即是“自己”、“自取”的地籁、人籁。并非另有一物,可称天籁。天籁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状态,也就是开篇所提“丧我”,《庄子》中反复论说的明道之境。

    开篇提出理想境界。接下来庄子回到现实,指出现实中人们经常迷失自我。“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一段描写主观世界的纷争纠结,各种各样的人因为固执于是非,所以“喜怒哀乐,虑叹变热,姚佚启态”。这种情况本来是可以改变的。因为“若有真宰”。只要回到真正的自我,就不会执着与这些纷争。但是众人“与物相刃相靡,莫之能止”,“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逞雄争辩,勾心斗角,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那么如何超越现实众人的可悲境地,达到理想的境界呢?《齐物论》给出的答案时“莫若以明”。这一内容是本文的重点,文章分几个层次论述了这一点。

首先是提出“莫若以明”的观点。物论起于“成心”,但是“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具无师乎?”有了主观成见,就不可能得到客观的判断。“夫言非吹”,但若有了成心,言论隐蔽了事物本来的情形,言论就和鸟叫没有区别了。为了求得事物的真相,只有“莫若以明”。

    其次是详细解释“莫若以明”的原因,并归结到齐物齐论上去。“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并生对待而形成,这种并生对待的关系因为事物的流转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样“是非”判断就永难定准。“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各人由于角度标准的不同以及所持的角度、标准本身的变动,因而产生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所以庄子认为圣人“照之于天”,即去除主观成见,直接以明觉之心照见事物本真的情状,才能避免是非纷争的局面。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故曰莫若以明”。然后文章再引申一点,指出“莫若以明”是要弃差别而归同一,弃对立而求调和,弃分歧而归整体。

    再次,通过对事物相对性的分析进一步论述“莫若以明”的原因和要达到的境界。“可乎可,不可乎不可”,事物本身是无所谓可或不可得,但是由于人们的主观成见渗入,“名”就不能反映物的本质,变成许多对立的判断。对于除去这种成见,庄子指出的途径是“道通为一”。“道通为一”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是相对应的,实际上就是说了解了事物的本然状态,就可以不为其相对性所蒙蔽,达到“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的“圣人”之境。

    最后通过直接批判现实中的愚者之行来深化“莫若以明”的结论。“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一段,通过对“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这一层次的批评,再次申论前面反复论述的意旨:破除小成的封闭性,消解小城之间的冲突,则能至道。“此之谓之明”,只有达到道的境界,才叫着“明”,才能洞悉宇宙万物之本质。

    前面三个层次分别论述了所求之境,现实情况,以及由现实到所求之径的途径,已经构成完整体系了。但是这里面藏着一个悖论:庄子的目的是反对是是非非的争辩,而庄子说了这么多来提倡“明”,自然也存在是非判断,因此庄子接着为自己的论述辩解,这是文章的第四个层次。“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天道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不曾有过定论,但是庄子以为,因为他了悟大道,所以他的言论就不是成心的作用,而是“言无言”,即真智之下的无心之言。这就把问题和本体论的“无”联系起来,不仅使自己的论证更充分,而且通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主客一体的境界深化了前面“莫若以明”的齐一途径。

    到“此之谓葆光”,《齐物论》真正达到了完美的论证。但是庄子并不满足于此,他已惯用的“寓言”,通过三个问答,再次重述文章的意旨。尧问舜说出“德之进乎日”的人,即圣人洞悉宇宙万物之本质后心量的广大;缺问王倪说明真知的困难,故天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翟鹊子问长梧子则通过对“妙道之行”的描述和悦生恶死的批判,再次归结到“忘年忘义”,即超脱欲望和知识的境界。

   《齐物论》的最后,是“罔两问影”和“庄周梦蝶”两个故事。罔两问影通过影对“有待乎?”“所待又有待乎”的反问,说明影子是无形无待的,从而说明在任何情况下,精神都能独立自由,逍遥自适。庄周梦蝶则由梦觉不分说道“物化”,由此来说明物我界限的消解融合。因为主客合一,不知有我,遂与物相望,这是由丧我、忘我而必然呈现出的境界。这样不仅使前文论述的“以明”、“葆光”得到深化,而且和文章开头的南郭子綦“吾丧我”遥相呼应。

参考书目:

①《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撰,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②《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③《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④《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⑤《老庄论集》,张松如 陈鼓应等编,齐鲁书社1987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散落在风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