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012-07-04 15:13:44)
标签:

杂谈

分类: 现代文阅读

 

一、        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阅读来分析记叙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形象

 

 

二、授课内容:怎样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是初中生最熟悉的一种文体,而编入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叙事性散文,还是小说,都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支撑。那么,如何分析并把握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文中的人物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

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鲜活无比的,这种生命的活力源于各种生动的描写:外貌描写呈现的是人物的外在形象;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刻画的是人物的内在性格和思想。只要牢牢抓住人物的各种描写,深入分析,揣摩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就定能把握住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1、抓住肖像描写进行评价

   肖像描写也称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服饰、神情、姿态等特征的描写。如《轮椅上的霍金》中“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马上就会出现‘龇牙咧嘴’的样子……”

 

 这段肖像描写反映出了                                              

 

2、抓住语言描写进行评价

   “言为心声”,语言通常是人物内心世界的表露。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从这段语言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哈尔威船长是个                                    

 

3、抓住动作描写进行评

   【例】   ……最后,带着叹赏的舒心,他扔下刮刀,就象一个男士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样,温存关怀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于是,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请简要分析上段中加点动词的作用:

 

 

 

 4、抓住心理描写进行评价

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看法、感触、联想等思想活动的描写称作心理描写。如《牛郎织女》中“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

 

【阅读练兵】

    父亲神情严肃地吹响了哨子,只见玛丽亚小姐神色慌张地躲到一边惶恐地望着楼上。六个孩子从几个房间里夺门而出,行动迅捷如同听到了警报。他们匆忙中排成一队,踏着父亲的哨声,挺胸抬头,甩臂踏足走下楼梯,俨然凯旋的士兵,在大厅站成整齐的一列。另外一个女孩专注地读着书来到队前,父亲表情凝重地要过书,拍打了一下,命令女孩站入队中。父亲从尾到头巡视了一遍,如同一位将军检阅自己的士兵。                    ——节选自《音乐之声》

 

 请你思考:1.选文通过哪些描写刻画了这个父亲的什么形象?

 

 

2.从对六个孩子的动作、神态描写中,概括出他们的形象特征。  

 

 

(二).联系上下文,关注作者的整体运思,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的人物,是作家源自灵魂深处的感情人格化的产物,他们支撑着整个小说的故事和主题。我们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关注作者对作品及人物的整体运思和表现手法,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例】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 (《七根火柴》)

【分析】  这段话表现了无名战士                                                   

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追问:它到底是如何表现出无名战士的这种精神和品质的。恐怕学生就说不太清楚了。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前文中有关无名战士的一段描写:

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这段描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奄奄一息、濒临死亡的人物形象:即使身子半躺在污水中,也没有丝毫的力气来挪动;粘在额角上的头发、顺着脸颊流下的雨水,他都无力去拂一下。要知道,雨水顺着脸颊流下的滋味是极其难受的,就像虫子在脸上爬行。然而,当他看到卢进勇时,却要“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 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无名战士使出最后一点力气做出的这番举动,意在告诉卢进勇:我交给你的是七根火柴,你可要一根不少地如数交给党组织。这样,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不仅跃然纸上,同时也会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脑海和心田。

(三).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品读人物的言行表现,感受作品的人物形象。

文学源于生活却又超越了生活,她是生活的集中化、概括化与典型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生活中的典型,他们是我们中的某一类人物的缩影,他们也和常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千万不能把文学和生活决然地割裂,而是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真正走进文学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便于更加感性地认识并把握这些人物形象。

【例】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迫不及待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欧·亨利 《二十年后》)

 

文中的男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实战演练:

例1、

 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3、“父亲”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请从一个方面举例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3分)

 

 

 

 

例2《望春》

我曾经决定要为这素馨的花树写一篇童话:假定望春花是一个追求光明的少女,春天就是她理想的王国。肃杀的严冬使她的发愁,料峭的寒风使她颤栗,她决定独自出发,向天涯海角寻觅春天。跋涉了无数山水,饱尝了无限苦辛,当她听见南国的燕子送来第一声呢喃,冬眠的蛰虫打了第一个呵欠,她知道自己的愿望快要达到,激动得发狂,立刻在寂寞的大地上展开惨白的笑靥,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于是风暖了,草绿了,花开了。但春天刚来,自己却已经憔悴,在春阳温暖的怀中,作了个含泪的微笑,悄悄地离开了人间。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我立下心愿要为望春抒写。但只恨自己才分太浅,几回铺笔,几番搁笔,我终于没有写成。

 

10.“我”对望春花充满了深情厚谊,请分析望春花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阅读训练:

点燃一个冬天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盖天铺地的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8点还没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枯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的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的起床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的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渡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的看着。半响,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的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的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跟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禾,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哔哔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的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的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看了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的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1、第一段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是:(1)                                     
(2)                                         

2、文中第三段说:“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渡过这个冬天。”为什么第   段“这个晚上”女人就说“我们没有煤了”呢?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老师为学生做的两件事。

                                                         

                                                          

从中看出孙老师具有                                            品质?

4、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含义是:(1)                                

   (2)                                

5、请联系全文,补写第   段“原来……”中省略的内容。(80字左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