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书十一》节选翻译
(2010-03-10 06:02:02)
标签:
《史记》选读教育 |
分类: 文言文阅读 |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慰,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赞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后乃纵遣之。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约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丸,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自出祖而遣之祖:饯送
C.购求获畴购:购买
11、C(购,不是一般的“购买”,而是“悬赏征求”)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B.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
C.躬耕[以]养父母/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D.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2、B(①“遂”意为“终于”,是强调田畴完成使命之艰难。②“遂”意为“于是”,只是顺承语意。A项的两个“乃”。都表转折,相当于“却”;C项的两个“以”都为目的连词,相当于“来”、“用来”;D项的两个“为”都表被动,区别只在于①句“为”与“所”相配。②句中单用“为”字)
13.下面的材料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畴“义”(为正义,讲义气)的一组是
①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④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
⑤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 ⑥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3、C(①表现田畴的心计。与“义”无关。⑤表现的是田畴的政治才能,也与“义”无关。其他4项都表现了田畴的“义”。②不就三府之“辟”是为了回报刘虞;③谒祭刘虞之墓,表现了不畏公孙瓒之权势而一心向刘之情义;④与众人盟,是为了给刘虞报仇;⑥吊祭袁尚,是违了曹操之命的,而之所以冒死吊祭,仅仅是因为袁尚曾经想征他为官,这是典型的“义”举)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畴奉命出使,不事排场,轻装简从,避开大道,绕小路而行,顺利到达长安,的确不辱使命。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拒绝,这表现了田畴的政治远见;他已看出这个朝廷寿命不会太长了。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为避开公孙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为刘虞报仇。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众事的才能。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丸,田畴主动出谋划策,其目的是借助曹操的力量报他欲报之仇。
14、B(拒绝征召,并非是出于“政治远见”,而是出于一个“义”字,上题答案已有分析)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 (3分)
译文:
(2)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3分)
译文:
(3) 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3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