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闷骚和新年的断想
(2009-02-01 20:46:14)
标签:
春节杂谈 |
分类: 读书随笔 |
写下这个标题有点颤抖。
首先自问一下自己,我是“文人”吗?不得而知,那么我“非文人”吗,好像也说不过去,那么就将就吧,先勉强自诩为“文人”又何妨。
再说“闷骚”。闷骚一词流行已久,并且还由此派生出了“闷骚族”的代名词。只是,好像“骚”字总是不好听,虽然自古就有“迁客骚人”之说,但还是难于抵消其字眼在民间的印象。至于“闷骚”的新解到底何意,查了查百度而非词典,得之其意为——心中极度渴望,可又在表面很克制,意思是故作深沉,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而“闷骚族”则解释为——外表中规中矩,严肃内向;内心却充满激情、渴望的群体。
二
新年就这样惶惶然的晃过了。
携带着家乡的冷空气和烟火味,大家再度返回了深圳,返回了工作岗位。面对的是新的工作新的任务,很多的朋友又开始调整着目标整装待发了,终日忙忙碌碌透支着生命透支着健康,以致无暇和朋友同学联络感情,只为期待在新的一年里收获更多的薪水或者更高的职位。
不记得哪本书上说过,中国人是唯一不把家庭的成功、生活的安逸和享受做为成功标准之一的国家。中国人总是背负着重重的责任,象蜗牛一样忍辱负重的活着,经济与收入几乎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而如果你贪恋每日悠闲的生活,你就会被扣上诸如不思上进的大帽子。当然客观的说,社会福利和政策的缺陷也是中国人必须活的累的客观原因之一。
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选择去做一个不思进取的大懒虫好了。每天睡觉到暖暖晨中自然醒来,然后慢条斯理的吃着早餐,工作半天养活自己,再用剩下的半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半年出去旅游度假一次,一年减肥一次,只要是不是胖到危及健康或者惨不忍睹的情况,我还是要品味美食……最重要的是,不要再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一次次的自责自己为什么是那样的不成功,或者因为生活的所需必须在讨厌的环境下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三
进入5460,获知又有同学要结婚了,婚礼定在正月十八。
这两年是同学结婚请客的高峰期,而我好像变得越来越薄情又越来越寡义一般。依稀记得第一次参加同学婚礼时,我还是那般的激动,并且暗暗发誓这段时间要多多攒钱以便红包有面子。到了后来,激情一度退去,有时候就只是托人送了点礼金而已,又后来干脆连形式也放弃了,以距离的遥远和工作的冲突,作为了最好的挡箭牌。
婚还是要结的,至少对大部分人来说是这样的。古时是说媒相亲下礼然后婚宴大胖儿子的,就这样一气呵成的。而现今,选择多了思想自由了结婚却是越来越难了,到了80后的这代人中,至少就我的同学圈中来说吧,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怀孕了所以才不得不闭闭眼咬咬牙结婚的。说不上这是好事还是不好事,总之殊途同归吧。
相对以前来说,而今的思想是越来越云开雾散了,大学校规终是对人权做了让步,以前读书恋爱还要遮遮掩掩的,而今是生个小孩都可以光明正大的。“试婚行为到底是对婚姻的负责的还是对婚姻的不负责”、“离婚率的增加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否”等等话题逐渐普及社会大众,就连中学生辩论会也可以堂而皇之的把“SEX是LOVE的基础还是LOVE是SEX的基础”作为正反论题唇枪舌战的……
四
在新年的慵懒时光里,重看了《长恨歌》,电视版的。
在电视剧泛滥的今天,我无比的喜欢这个电视,喜欢透过那种看起来支离破碎的画面印象,由此窥得那人物内在涌动的情感与意识,看起来不畅不快却又是丝丝入扣的揪心,这就是我喜欢的效果。
我倒不是特别喜欢王琦瑶这个人,她只是个极端美丽且具风情的相当平凡的上海女人。除了她的美丽,她的任何其它一点你都可以在上海城内的女人身上观摩到——心是野的心,行为是收敛的行为。但我就是喜欢王琦瑶的不特别,就是喜欢她宛如黛玉般时常有些个小家子气,略微使点小心眼。只是她更有宝钗的表面功夫,场面上总是体面的,周到的,做足的,下功夫的。
一位小家碧玉,一颗被浮世撩拨后的心。无数种欲望,纠结在纷纷攘攘的十里洋场。其实在我看来,王琦瑶根本就没有错,她只是做了一个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追求着美好的生活,可是社会太残忍,根本就不能容忍她这样的人去好好的生活。如果褪去王琦瑶的美丽,在她的骨子里,我似乎能找到我的影子。“程先生就像是温吞水,而我喜欢的是滚烫的茶,要么就是冰凉的水。”剧中的王琦瑶是这般的说,也正是因为她的这个个性,所以在世人看来好像她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执迷不悔的犯错误。而事实上我似乎也是这般,喜欢的也不能是温吞水,那般将就的人生和生活是与我格格不入的……
五
别人的故事,终究是别人的。
章子怡和徐静蕾的故事,也终究只是在青春上的撒泼打滚而已。
姜育恒有首歌《戒烟如戒你》,他把女人比作了烟,或许在某些男人眼里烟就是女人,在某些女人眼里烟就是男人。在没有信仰的年代,我们抽烟,我们写诗,我们爱与被爱,我们的容颜被时间一点点地侵蚀,直到有一天我们在镜子中丢失了自己的脸……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