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最后两天,我抵达丽江,不是刻意的, 不必给自己编造理由。
时间是自己的,一个人在路上,随心所欲就行了。
若干年前看过一个关于纳西古乐的电视,介绍的是宣科;
读过一本关于纳西古乐的书,介绍的也宣科。
宣科可不是照本宣科,宣科是一个挖掘纳西古乐的长者,纳西族人。
我顺藤摸瓜照本宣科,发现丽江古城还是世界级非文化物质遗产,类似的古城,中国只有两个,另一个是两次去过的山西平遥古城。
于是有了一种牵挂,对丽江。
一路大连、北京、开封、郑州、禹州、许昌、贵阳、安顺、昆明、大理、丽江······没有章法,就是章法。
大理到丽江的火车上,硬卧对面的小伙岳母家是丽江人,顺便闲聊问了丽江古城的一些常识:交通、住宿、价格等等。下火车,坐公交,被旅店拉客的纠缠、劫持,算是我有意的。她说跟她进古城可以免掉60元的古城维修费,住宿标间大概在100元左右,看不好可以不住,还有其他选择余地,这和我在车上了解的差不多,也就随她而去。
下公交车,跟随她左拐右拐在木府近找了第一家旅馆,便宜,感觉又脏又黑,没看好,又找了第二家,没有窗子,还是没看好,她无奈又很客气的放了我‘,’叫我自己找。
不远处找了一家客栈,温馨的名字:风花雪夜
温暖小筑。扫码分享打折,第一晚半价,是一个情调很浪漫的小店。
安置好行囊,打开手机导航,开始了丽江行走。
青石板被磨光的小路上,反衬着时光曾经的颜色,尘世的喧嚣依然,人间烟火依然,仄仄的胡同垄断了我寻觅的目光,曲线的飞檐翘起一种高傲,缝隙中有蓝天白云探头探脑。
丽江,一个叫大研的古镇,一个住着纳西、白、普米、藏、僳僳、彝、苗等中国近一半民族的古镇,一个北方白雪皑皑这里依旧三角梅张扬着缤纷色彩的古镇。
徜徉在古城的小巷,在似疏似密人流里,恍若梦境翻阅着前朝的流光,一步步迷失在岁月深处。
古色古香的弥漫冲淡了商味的每一寸空气,不慌不忙地走着,房脊上的小兽仿佛还在拨弄远古的巴乌,低沉的曲调吟咏着似轻似重的足音。
踽踽前行,企图寻找彼岸的流年,街巷集市、院落民居、特色店铺、小桥流水、花篱铺陈......眼花缭乱了我的呆头呆脑。
店铺的门里门外悠扬着生活的牧歌:摩梭姑娘的手织着传统,像简笔画一样快乐的东巴文字喧嚣一种存在,民族服饰首饰在美女身上流光溢彩着随性的风景,小店里手鼓声声节奏着吸引着顾客。
传统文化在这里有些飞扬跋扈,文化在这里,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和坚守,古镇的文化就是一代代在这山水旖旎、人杰地灵的地方传承下来的。好羡慕,好欣赏。
丽江行走,一走就是三天,旮旯胡同、当地名胜,名人故居,教堂庙宇,手工作坊,撩人食欲的小酒店,叮叮当当的小作坊······
非遗。非遗。世界级非遗。我在喃喃自语。
千锤的金银珠宝,应有尽有;工场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声,,音乐声,摇滚的嘭嚓嘭嚓声,交织流动;民族服装,披肩丝巾,七彩灿烂;悠闲旅馆,清唱酒吧,小吃餐饮,四处飘香;人头拥拥,情侣双双,搂腰搭肩,接踵而来;小桥流水,泛光溢彩,似七彩的云霞在流动;……好一幅流动着的《清明上河图》
!

东巴的文字,像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