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孙牧峤·成长

(2014-09-07 09:42:38)
标签:

转载

分类: 女儿文章
工作三年之后,女儿要读在职研究生了。
原文地址:孙牧峤·成长作者:孙二的娘

 2007年9月,我开始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2010年我的老师李小山先生接任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我则有幸成为他的助理,参与到了美术馆的工作中。当时美术馆尚未开馆,处于建筑期间,也正是美术馆的软件建设时期,近一年的工作让我对美术馆的空间设计、人员与机构设置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认识到了美术史论专业知识与美术馆的工作是有学科的差距的。美术史论专业为我提供的是美术馆展览、活动、收藏的品味,而真正美术馆的工作,是要对美术馆的职能有着清晰与理智的认识。
    2011年毕业前,我进入了北京今日美术馆,任馆长秘书一职。在美术馆两年的工作中,除了配合馆长日常工作,起草简单的美术馆文案,熟悉各部门分工与汇报各部门工作,我还接触与参与到了100余场展览和活动。因为馆长张子康先生对民营美术馆有着清晰的定位与开创性的实践经验,在他的影响下,我得知了美术馆作为非营利机构的一些特殊性与很多可用于实践的经营经验。这些都让我更清晰了美术馆需要的不仅是专业上的积累,更需要的是理性与规范的管理,还有一直在探索的动力。
    2013年1月——2013年10月我参与执行了由栗宪庭先生策展的《自逐——于振立个展》,以展览的形式梳理了于振立先生四十年的从艺生涯,回顾了中国艺术繁荣的多维度发展中一个艺术家生存的反例。随后我作为黄笃先生的助理,于2013年9月开始了《三亚艺术季》国内展与青年展的执行工作,期间接触了100余位当代活跃的艺术家,并于展览布展中累计了许多展场空间设计的经验,并于2014年3月完成了展览的撤展工作。2014年1月我作为彭锋先生的助手以及项目负责,跟进了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主题展《相遇丝绸之路》,展览有来自18个国家132位艺术家的167件作品。因为展览代表着美术馆所达到的学术高度和建立的品牌效应,而近两年我连续参与了三场大型展览的工作,也让我真实的认识了美术馆最核心的工作是始于事无巨细的基础搭建,这些并不只是理论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以上的工作皆是我希望继续从事美术馆行业的最初积累。与此同时,我对美术馆的管理有着理论上的需求,源自于2011年—2014年我为张子康先生整理与编辑《跨界生存》一书。期间我针对性的阅读了相关于美术馆管理方面的书籍。但由于美术馆,尤其民营美术馆在中国的起步不过10年,今日美术馆作为相对成功的范例,也并未真正意义上寻找到了美术馆长久发展的生存之道。而相关的书籍也基本引用来自国外的成功范例,针对中国本土艺术生态生存的美术馆研究少之又少。
    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美术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我选择攻读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生,则是希望系统的了解整个文化环境的背景与政策,同时学习具体的分析方法,针对美术馆行业的情况做更为符合中国文化现状发展的研究。一方面了解当下环境中其他文化行业的并行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寻求美术馆作为其中一环的角色,是如何确立根本价值与生存之道。学习期间将通过更多走访与了解更多美术馆的现况,并寻找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也将展开国际间的案例分析,因为美术馆事实上在欧洲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管理方法与决策也有着相对稳固的结构,正是需要了解与借鉴的。
    我的研究目的,首先是希望以美术馆作为文化行业中相对冷门的角度,一窥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其次,借助理性的管理思维,探讨美术馆现存的机构设置与战略定位等问题;最终,针对伴随着文化产业急速发展,美术馆建筑的速度崛起与美术馆管理的乱象生存展开分析,并讨论如何确保非营利的属性,保证美术馆的学术质量,进而推进美术馆持续与稳固发展,推动整个艺术产业良性的循环。
    之于我毕业后的理想,是希望能在美术馆行业有更为清晰的职业发展,无论在从事美术馆任何部门的工作中,更为条理化与阶梯式的推进工作,发挥并开发美术馆应有的功能。当然,如果能将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与同行业的朋友分享,更是我所最愿见到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