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酒瓶海外成宝贝  酒方流传今犹在

(2009-05-11 06:44:29)
标签:

春寿酒

扁壶

梅瓶

严氏

南京

文化

分类: 芸芸众生

   当今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出百万美金、数十万英镑争购元代明代青花扁壶和“春寿”梅瓶,其实它只不过是原南京严氏家族所开的富春堂、玉德堂商号在元明时代用过的旧酒瓶而已。

             酒瓶海外成宝贝  酒方流传今犹在

    当今世界各大博物馆,包括英国大英皇家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纳尔逊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美国西雅图亚洲艺术博物馆、瑞典皇家博物馆、马来西亚马六甲博物馆、土耳其、泰国、日本、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等著名博物馆,近年来争相出百万美金、数十万英镑争购元代明代青花扁壶和“春寿”梅瓶,其实它只不过是原南京严氏家族所开的富春堂、玉德堂商号在元明时代用过的“春寿酒”旧酒瓶而已。
    几百年匆匆,如今,“春寿酒”后人还在。2008年1月,南京明孝陵博物馆举行明代文物收藏展,留在富春堂、玉德堂传人的元明时代的酒瓶叫人们大开眼界。
   “春寿酒”配方还在。2008年,“春寿酒”在江苏省版权局取得著作权,著作权权利范围共16项。关于振兴“春寿酒”,严氏家族传人已经与国内一家著名酒业公司进行了两轮合作谈判。这是记者最近了解到的。
    据台湾严氏宗亲会编录的严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两千年前严氏族人在吴越地富春江一带以农耕渔猎采药行医为生,自家酿造米酒用以驱寒暖身,当时水路交通发达,随之酒业也发达起来,严氏家族取“喝富春美酒长寿”之意,将自家酒酿打上“春寿”印记,其实严家酒中还含有一定成分的有延年益寿功用的中药。经过世代传承及文化积淀,到元朝中期,“春寿酒”已随元军马背征战走向欧亚大陆各地。
    关于春寿酒和酒瓶,严氏89代传人,南京严渝麟老先生津津乐道地讲了几个故事:

 

青花扁壶武装了蒙古铁骑
    1244年,元世祖忽必烈帐下聚集了一批汉族人士,其中有一个叫窦默的,又向元世祖推荐了姚枢,姚枢不仅向元世祖呈现了“修身,力学,尊贤”等治国之道,还向他推荐了严氏富春堂的春寿酒及青花扁壶。蒙古铁骑武装了青花扁壶春寿酒,这使斗士们精气神大增,战斗力成倍提高。元世祖所向披靡,不能说和将士们有美酒奖赏无关。

 

春寿酒船船工头救了一驾
    1363年4月,陈友谅率部进兵围洪都(今南昌),朱元璋统兵救洪都,军队到湖口(今江西鄱阳湖西北)时,陈兵马号称60万大军。将巨型大船连接起来,组成战阵连绵数十里。双方在康郎山交战,朱元璋将军队分成11队,抵御敌军,徐达虚击陈友谅前军,余通海用火炮强攻,双方死伤相当,不分胜负。陈友谅军中猛将张定边直攻朱元璋坐船。坐船是征调严家大号装“春寿”酒的民船。这时,坐船为江中游沙所阻,无法进退,形势十分危险。朱元璋坐在船上,随时都有战败危险,严氏船工头见机不妙,大叫一声跳下水去,率众人推船,合力之下,忽然船下涌起层层波涛,使船从流沙泥中托起,朱元璋死里逃生。

 

皇上开恩春寿摇身变国酒
    1368年8月,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因严氏族人鄱阳湖战胜陈友谅及救驾有功,召见了严氏族人的头人。朝廷赏银十数万两,恩准严氏族人悉数迁来南京发展。划给严氏的地块,有三眼井,呈品字型,其中两眼用于酿酒,一眼用于日用。这就是现在号称严家井的地方。由于紫金山下红砂岩水多含微量矿物元素,用这种水酿出的酒香醇,严氏先人就将“春寿”酒搬到这里生产,并通过内府进贡给皇室。据传朱皇帝在多次大宴群臣的时候就用的“春寿”酒。台北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保留下的“春寿”梅瓶就是例证。因此明朝初年春寿酒,就成为迎来送往的“国酒”。

 

郑和下西洋带的是春寿酒
    严氏先人与明王朝廷一直有着良好的关系。1405年6月,朝廷派郑和为使者,出使西洋,郑和船队有士兵27800多人,除了士兵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他们乘62艘大船,船中装载大量金币、武器、火炮、粮食、丝绸、瓷器、酒、茶等物质,其中航海技术人员、医生大都来自严氏富春堂、玉德堂船队。船队为航海带来三件宝:饮浓茶,喝春寿酒,吃豆芽菜。使得郑和两万多人的船队完成两年之久的海上航行,无一人得上败血症,是当时世界航海史上一大奇迹。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要向严氏富春堂、玉德堂订购数百担“春寿”酒。传说郑和酒宴所到之处,醉倒众多藩国王公大臣,至今严氏后人还保留着郑和下西洋时盛“春寿”酒的梅瓶酒罐。据严氏传人介绍,这种梅瓶装酒,热带几个月航行,颠簸数万里,竟能滴滴不跑。

 

一瓶春寿酒换回两头大象
    据传说郑和船队曾用一壶“春寿”酒换回两头大象,外加九对象牙。郑和船队与各藩国交易中用“春寿”酒换回金银器物、香料、木材(紫檀)等无数。在郑和船随与各国的贸易中用酒加上精美的瓷瓶扁壶包装,远远胜过单纯的瓷杂和丝绸贸易。


   如今,酒配方还在,酒瓶还在,并散存世界各地。这种酒瓶,在当时就堪称艺术品,怪不得人么爱不释手,一存就是几百年。原来它是承载历史,承载文化的使者。如果“春寿酒”一旦重新发掘,美酒美瓶,无疑会在中国酒坛上大放异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