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鸟入青云不倦飞

(2007-06-28 15:44:26)
分类: 杂七杂八

                   鸟入青云不倦飞

                                         ——大窑湾港开港两周年纪实(二)

内行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没出过国,看到外国先进码头什么样,那么就看看我们国家 的大窑湾港。

名不虚传。大窑湾在我国众多的港口中虽然是“小弟弟”,但是,常常是后来者居上,它的水域面积,水深、港口设施等等,远非其他“大哥哥”港所能比及。

有据可查,对大窑湾建港,周恩来总理生前就非常关注。

建港到开港后,李鹏总理先后三次光临大窑湾港,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领导人都很关注大 窑湾的建设和发展,以至这里成为他们到大连来必看的地方。

港口是现代社会招商引资的硬件,大窑湾也是大连开发区乃至大连市、辽宁省甚至整个东北 地区的一大骄傲。

也难怪,前4个泊位的投资,已折合人民币12亿元。它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以集装箱装卸为主。

这么好的港口,别说它以“多功能,现代化,国际性”的经营发展战略为内核,仅看看外观就能够使人流连忘返的了。

在局外人眼里,大窑湾是明珠,在大窑湾人眼里,港口是他们自己的“眼珠”,因此,从一开始,大窑湾人就把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港口,当成兴旺发展的重中之重。

他们的管理工作方针是:“强化管理,提高效率,提高效益。”

他们确立的观念是:“管理是生产力,效益是服务的硬指标。”

设施新,技术新,人员新,这些“新”怎样结合得天衣无缝?一整套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不断充实、完善的。

在大窑湾,他们的岸桥司机是大学生,所谓岸桥,就是装卸船只货物的吊车,在一般人眼里 ,一个吊车谁不会开,是不是小题大作,浪费人才了?

问题没那么简单,需知,每台岸桥的价值是440万美元,其技术先进程度决不是仅仅靠经验就能驾驭的。所以,管理人员知识化,是大窑湾的一大特点,他们的管理人员,从博士、硕 士到大学本科生,几乎个个不白给。还是这些人,如今成了码头的业务主办。

“这么好的港口,无论怎么困难也要管好。”基于这样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大窑湾港还有一 个特点,就是领导决不当甩手“掌柜的”,而是沉到基层,建立联系点,各负其责地把自己 “粘”到关键环节上。

他们以《经理现场办公制度》和《领导干部管理联系点制度》为制约、敦促机制,要求领导 干部每周要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工作在基层,并定期写出书面材料。

领导“沉”下去了,掌握了港情,体察了民情,实化了管理。

栗印武,是公司的“一把手”,他的联系点在集装箱部和技术部,这两个部是港口的要害部位。他“沉”下去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集装箱的生产用机与技术部的机械保养在运作关系上存在着不协调现象,立即召集经理办公会,并抓住香港航线开通前这个机会组织 集体现场办公,一下子较系统地调整了集装箱大型机械的技术维修管理,使之形成了“管理,维修,使用一体化”的保证体系。集装箱机械完成好率和出台率比调整前提高一倍多。这 些为以后的集装箱吞吐量月突破一万箱、不断创造新记录提供了机械保障。

为了能使“新人”尽快契合于“新技术,新设施”,领导班子成员下基层的时间常常超过规定的时间。主管生产的副经理张兆庆,已经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每天早7点前,他肯定赶到 港里,关键性生产问题,总是逃不过他的眼睛,他总是抢先一步,“超前”部署,每天一次的生产交班会也总是开得井然有序。

获得博士学位的王诺,是公司的总工程师,刚刚40岁,他家在大连,却常驻港里,每逢现场检修,他必到其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让人们看得清楚,每每有任务,他决不提前一分钟 比工人早吃饭,早休息,在他身上,看出了新一代高级知识分子灵魂的闪光。

工人出身的李福久,走上能源管理岗位后,大胆泼辣,管理原则性很强,谁想占公家的便宜 , 不啻拿他的东西,有驻港单位违法用水用电,且拒不交水电费,李福久采取一系列办法,终于讨回了十几万元的水电费。

领导到一线参与管理,有利于解决以前久而不决的疑难问题。去年5月,领导班子在技术部召开经理办公会,有关技术人员提出了大小几十项技术管理的问题议案,现场办公会一商量 便拿出解决办法。其中用国产吊具代替进口吊具的议题是当场拍板的。这一拍板,不仅可节省外汇投资十几万元,还在时间上保证了一线生产的需要。

他们的管理,当然包括算细账,原先定了一批外委进口设备图纸翻译资料,其费用为20余万元,现场办公会上领导悉听各方意见后,改为本部门人员自行翻译,这样一保证了时间二节 省费用60%,三是通过对进口设备图纸资料的翻译使技术干部们缩短了熟悉进口设备的过程,可谓一举多得。

为了强化管理,提高效率,大窑湾的技术练兵,大比武,各种竞赛从开港到目前,几乎从未 间断过,年年搞,季季搞,月月搞,大到公司组织,小到班组组织,越搞越来劲,许多人有不争第一势不罢休的雄心。总搞竞赛却不厌倦,大概是大窑湾的与工资、与奖金挂钩可能太 富刺激性了,也可能因为一看工作有不尽人意之处太着急了。

管理,是大窑湾永恒的主题,因为它是效益,是效率,是生产力,通过两年来大作管理方面 的文章,大窑湾,正以勃勃的生机展示着它的精神风貌。

鸟入青云不倦飞。时代的潮头拍击着大窑湾这一国内一流的港口,港口的职工没有辜负大窑 湾港,他们是不倦的,因为他们有动力,这动力是对一流港口的高度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大窑湾会不断地腾飞,成为一只展翅的大鹏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