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个老刘头&中国箸文化研究与陈列

(2007-06-28 09:19:07)
分类: 芸芸众生
 

●大连开发区,有个中国仅此一家的中国箸文化陈列馆

●一部《中国箸文化大观》在这里最后定稿

●要看中国箸文化,到这里可以览无余

 

                两个老刘头&中国箸文化研究与陈列

 

在大连开发区森兴箸业公司的厂区建筑群东北角,一幢临街的五层楼大门口,很赫然地悬挂 着“中国箸文化研究所”、“中国箸文化陈列馆”两幅牌匾。箸,筷子也。象这样研究与陈列筷子的专门机构,目前中国仅此一家,它为中国文化的百花园里增添了一支独秀,它的起 源和发展,渗透了两个老刘头辛勤的汗水。

                             1

两个老刘头,都已过了花甲之年,一个叫刘云,一个叫刘文学;一个来自四川宜宾,一个来 自吉林敦化,一南一北,是两只筷子把他俩牵到一起的。

时间追溯到1991年7月,林业部科技司在大连开发区主持召开有关竹、木筷子行业技术标准审定会议。当时,我国标准化计量工作已深入到各行各业,可是筷子还没有“国标”,因此 “国标”筷子审定也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

此次会议请来专家学者若干,到具体审定时,有人拿出两双连体的一次性筷子做样品,想按 此标准进行审定。而有人认为,制定中国筷子“国标”,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不拿出充分的依据就盲目行事,虽然是叫后人耻笑的一件事。

万没想到一双筷子的标准如此举棋难定,由于地谁也拿不出充分的依据,会议卡壳了。当时 ,参加会议的四川省宜宾竹类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主任、总工程刘云提出,大家马上分头下去对全国筷子的现状进行调查,然后回头再汇总。这一建议马上得到了与会的林业部、中国林 科院等单位的响应,并做出了由中国林科院调查北方、宜宾竹类研究中心调查南方这样一个分工。至此,筷子行业审定会开成了一个进行全国筷子调查的一个动员和分工会。

                            2

三个月后,南方的调查结果到了林业部,仅就南方的11个省区调查结果而言:筷子不仅是我国国内的大商品,其出口贸易也占很大比重,而且还发现中国筷子丰富多彩,在不同地域, 形、质、规模都有区别,开发潜力很大。因而,1992年5月,由业部林产工业公司、大连森 兴箸业公司、四川宜宾竹类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又联合在大连开发区召开了第二次箸业工作会 议(负责调查北方筷子的中国林科院因未完成调查任务而退出)。

这次会议在调查的基础上更深一步,确定了把中国箸文化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项目,初步拟订 了编撰一本中国箸文化方面的专著,并在广泛收集、调查、整理文字资料的同时,也收集社会上和民间留存下来的箸文化实物,建立中国箸文化陈列馆,以便面向全国,面向后代,也 面向全国筷子行业传播有关中国箸文化的系统历史知识,弘扬中国箸文化传统。

准备工作就绪,经费由谁来出?由谁负责干?经过几番商定,经费由林业部林产公司总工程师张承旭与大连森兴箸业公司董事长刘保国两人负责筹集,四川宜宾的老刘头刘云先生则负责 牵头组织实施。

一切就绪之后,林业部林产公司的张承旭突然工作变动,叫林业部出经费一下子成了子虚乌 有的事。

这么宏大的一个课题及计划,国家不出钱,还干不干?要干,就得由刘保国一个人出钱,因为森兴箸业是私营经济,刘保国一个人能不能承担得起是回事儿,感不感兴趣是回事儿,愿 不愿意承担又是回事儿。一方不合作,另一方完全有理由也自行退出,研究中国箸文化并不是企业所必负的责任和义务。再说,出经费,肯定不是个小数目。

                               3

部队转业干部、有着多年党龄的刘保国明知担子不轻,但经过几番权衡,还是答应下来,一 方面他积极支持刘云按照原计划编撰书籍、收集实物,另一方面自己也动手收集整理文字材料,再一方面他把父亲、原敦化市教委秘书长刘文学也“搭”了进来,成立中国箸文化陈列馆筹备办公室。两个老刘头就成立了这里的专职人员。

鉴于企业状况,刘保国对箸文化的投资是分年分批进行的。刘云、刘文学在国内有一批朋友 ,刘保国投资到位后,两个老刘头便采取函调、电话的方式,与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的 有关科技界,大专院校、文物考古单位、地方志、科研单位等建立了联系,直接动员了120 人加入到中国箸文化研究行列中来。

箸,在中国,收藏家把它当成古董来收藏;博物馆当成文物来收藏。当成文化现象来研究, 这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当然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为了把资金花在刀刃上,两个老刘头在聘请人员编撰《中国箸文化大观》一书时,用人特别 谨慎。据他俩讲,请那些离退休的老学者、老教授,一方面这些人有经验,有责任心,能认真坐下来做学问,另一方面用这些人出价可以低一些。有些年轻学者要价高,且有时华而不 实,雇不起不说,给你的说不定就是“劣质产品”。不知此话是否绝对经验之谈。

从1992年到1995年冬,他们查阅各种文献570多种,行程5000多公里,搜集了地下出土古箸 及原散存社会和民间的各色有代表性的筷子600余双,撰写了22万字的《中国箸文化大观》 一书,于1996年1月交科学出版社,同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向国内外出版发行,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为这本书认认真真地做了序。他认为这部书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 翔实的箸文化专著。

在这本书里,刘云不仅当主编,还撰写了“中国箸文化史”等重要章节,刘文学也决非是挂名的编委,他也撰写了“中国箸文化在国外的传播”等不可缺少的章节。应该指出的是,这 两个老刘头,过去一个是研究竹子的,一个是搞教育的,如果说研究竹子还可以与筷子搭点界,那么,搞教育似乎和研究筷子就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了,是筷子文化吸引他们,也是使命 感驱使他们在退休之后发挥着余热。

                              4

在编撰《中国箸文化大观》的同时,中国箸文化陈列馆也在开始运作。刘保国出资在公司一 隅建起了500平方米的五层陈列馆大楼,两个老刘头在一南一北收集实物和图片,在收集到 的600件实物中,几乎每一件后面,都隐藏着一个或饶有兴趣,或饱含艰辛的故事。

1995年3月,比方吉林气温还在零下18℃左右,刘文学了解到一居民家有双清银筷,其首部顶端带链,一端是牙签,一端是耳勺,可藏入空心筷子里面,于是三次登门,被人当成了贩 子,经过再三解释,才算花买了下来。

刘去3在山西太原,应邀参加一个文物展览,听说一家小文物商店有四双竹筷,每支都是四面青蔑(竹子皮一侧),是由四瓣竹子粘起来的,年代已经很久了,不变形,不走样,筷子上还刻了一句词。对方要价800元,刘云出500元成交,这四双筷子是宋代的。山西博物馆馆长向刘云道喜:“你算买着了,这四双筷子两千元也值。”

在四川宜宾,有人知道刘云在收集筷子,一个熟人打电话告诉他,有个人拿一双紫铜筷在邮 局前的货摊前晃了一下就走了。刘云听说后,跟踪寻找了这个人九天,才算把他找到,于是陈列馆里又填补了一项清代空白项目。1996年,《中国箸文化大观》出版后,两个老刘头把 工作重点放到了给筷子建档,整理实物,放大图片等工作上来,这个工作很枯燥,但两个老人做得一丝不苟。

                              5

陈列馆已于1996年10月16日正式开馆。步入一楼大厅,可以见到这个馆的象征物——当今世界第一巨筷,这双筷子首部直径为8.4厘米,足部直径为5厘米,长212厘米,以优质梨木为 原料,顶端嵌有乌木。箸筒高84厘米,直径75厘米,乌木贴面,三道紫铜箍,嵌有先秦箸字 造型,老虎腿,透出一股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味。两个老刘头,就是这座陈列馆常住的主人。

几年来,刘保国向这座陈列馆与研究所已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其中怀疑的、反对的、不屑一顾的大有人在,但刘保国坚持下来了,他有他的想法: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企业文化建 设是同步的,尽管陈列馆与研究所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但要搞下去。搞到这种程度,就不再仅仅是企业文化,而是民族文化了,在企业有能力的情况下,为民族文化的大厦添砖 加瓦也是应该的。

两个老刘头有此后盾,在枯燥生涩的研究后面,其乐也陶陶,甘苦寸心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给人欢乐的星
后一篇:京联之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