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大地孤身开发区陈刚 |
分类: 芸芸众生 |
走遍中国大地的人
陈刚,走出黄土地,飞出草原
再过两天就是1995年元旦了,大连开发区已有依稀的爆竹声。可是在你陈刚身上,却看不出一丝迎接新年的迹象,不过,你那火红色的衣裳和这里的气氛很相称,因为大连开发区庆祝成立十周年喜气还没有散尽。辽东半岛南端独有的气候使得草坪上还透出几分绿意。
就是这一天,他徒步走到了大连开发区。
有关部门接待了时间安排得比较紧凑。
你还是抽出时间自己摸到了大连开发区报社。
你说,我找报社,就象找娘家,一到报社就有一种亲切感。原因自不用说,你作为内蒙古《经济人报》社的记者兼发行员,孤身一人闯天涯,到报社自然会多一些与你有共同语言的人。于是,我开始了这送上门的采访。
在三个孤身徒步走遍中国大地的人中,你是最晚一个出发的,那是1993年的3月1日。虽说三个人中你最晚,但在内蒙古自治区,你却属第一个。也许是为了替家乡父老争光,你在你的旗帜上郑重镌出这样4行字“为振兴中华/孤身壮行全中国/内蒙古第一人/陈刚”。那面1.40
米宽的旗帜,是你随身携带的,上面写的是宣言?是信心?是宗旨?或许是一张偌大的介绍信?
你说,红色象征吉祥,象征胜利,也象征着成功。所以,你的旗是红的,衣服,裤子都是红的。呼和浩特,青色的城堡,有过几度辉煌的历史。你出发选择了这样的一座城市是事先想好了的,作为自治区首府,它代表内蒙古;作为你后来的立足之地发展之地,你走出来则另有一番意味。
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在乌兰察布草原这块水草丰美的地方,培养了你浓浓的乡音。在这块草原一个叫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地域,要看火车最近也要走到百八十里外的白云鄂博才能看到。这世界该有多大呵,幼年的你,就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你想读者,无奈家境穷寒,初中没念到头,就不得不辍学,惟一的生存途径就是回乡务农。当时你才十四五岁,一个开花的年龄。
“要致富,多养兔”。民谚不无道理,于是你养了一群兔子,安格拉兔,青紫兰兔,大白兔,你自己心想,管它什么只要能赚钱就行。
“土地是农民的立足之本”。也没错。你还是20亩地的主人之一。收获不负汗水,荞麦、玉米、油菜籽、胡麻、甜菜、大豆……乌兰察布草原不乏风调雨顺,天遂人意。
种了整整8年地同时,也搞了8年副业,这8年,除去干这些,你没有湮埋那份读书的欲望,力所能及地在那块土地富庶,文化却不怎么发达的地方找书读。土地和阳光使你从一个孩子出落成一个剽悍的小伙子,读书与思考膨胀了你走出黄土地的雄心。这8年,你靠智慧和勤劳在农村盖上了新房,有了庄稼人应该有的东西。
到娶妻生子的年龄了,你却象模象样地报考了一家文学院。自费学完“文学创作”全部课程,已经24岁了。
这期间,你写了一些散文、通讯。陆陆续续在《内蒙古日报》、《乌兰察布报》上也能看到自己的文章了。
通过写作,你认识了不少朋友。你是一个见一面就容易被人喜欢上的人:率直、豪爽、义气。通过朋友推荐和你本身的素质,一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在自治区首府有了立足之地,并且有了令家乡同龄人羡慕的职业——新闻记者。
你应该满足了,可是人各有志。
草原上有鹰在天空中盘旋,转来转去总离不开草原,那是因为草原上有它所需求的猎物。
你说你并不羡慕草原上的鹰,因为它只属于草原。
你说你想飞出草原已有五六年,只是羽翼未丰。
飞出草原之后,你发现世界很大很大,你还想飞。
就这样,你信心百倍地准备了半年时间,这半年,是前五、六年想飞出的升华,不仅仅是精神准备,还有物质准备。
家人拦你。在父母眼里,你出息到如此程度已经算祖上“烧高香”了。更何况1991年你惟一的弟弟因病撒手人寰后你成了他们惟一的儿子。在中国农民眼里,
除了土地,还有什么能比 儿子更重要呢?
同伴拦你。在他们眼里,你混得算相当不错了。“走什么走?遭那份洋罪。”
但是谁也没拦住你。你是一个想干什么非干成不可的人。“一个人一生太短暂,能干成功一件事就不枉活。”说到这,你也推徐霞客为榜样,还举美国残疾人丹弗·巴尔为例。丹弗·
巴尔身有残疾,却是一个环球旅行者,你为什么不能?古人洋人都办到了,你一定也能办得到!当时,你还不知道宋小南、余纯顺已先你几年出发,并且走出些名堂了。
一个人要用脚步为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织一道仅属于他一个人的经纬线,谈何容易?我们的大地,不都像乌兰察布草原那么平坦,尽管有许多百万千万人口的城市,有攒攒而动的12亿人,但还有高山大川,荒漠野岭,有百里不见村庄的地方更不是什么新闻。尽管你想象出了路上所遇到的困难,甚至做出献身的准备,但是,路途究竟有多险恶仍是你始料不及的,你在书本上读到的那些惊险、那些磨难毕竟属于别人,属于书本。
才走出一个多月,你就在锡林郭勒盟的大沙漠中晕倒了,幸运碰见了当地牧民你才没有“献身”。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新巴虎尔右旗,仍有野狼栖息。一天,你踏入了它们的领地,它们(一共8
只)绿荧荧的眼睛中流露出的遇到猎物的惊喜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不逼得你头皮发炸才怪,一瞬间你居然想起了童年时伯伯遇见狼的对付办法;点火。你掏出了本来有用的报纸、稿纸和笔记本:点火。火着起来了,你手中的棍子也举起来了,虎视耽耽地一番对视,那7只狼溜走了,你却仍然没醒过腔来。
在东乌穆珠沁旗到霍林河250公里是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你身无果腹之物,迫不得已以野花充饥,事后上吐下泻,那滋味,真叫人痛不欲生。
在山西省的右玉县,你被旅途的困顿折磨病了,身上只剩下6角钱,一个名叫贾国新的修鞋匠得知后去看你,得知你是“干这个的”,带有几份歉意从兜里掏出仅有的20元钱,安慰你说:“没有多,就这点,别嫌少,拿着吧。”寥寥几句话,一个质朴的动作,让你“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这些旅途的磨难,恐怕不用一定篇幅是难以写尽的。凡孤身徒步冒险的人,这些经历都是大同小异的,也是在所难免的。
一次次死里逃生,也曾经动摇过你的信念,但你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还是重新选择了走。开弓的箭,即使射不中“的”,它的使命也决不是回头。
走城市,走乡村,观风情民俗,察经济文化,览山川湖海,入沙漠探险,你打算以你的笔将你的经历分类撰写成书,献给祖国,留给后人,这是你最初的“行动日程”。你很勤奋,将它们一一记录在案。你还有每年为你所在的报社写60篇稿件的任务,《经济人报》因为有你这么一个特殊的记者,对你所到达的那个地方,可直接获取稿件。还有,你还身兼发行员的任务,宣传你们家的报纸,自然你也成了活广告。当前报刊林林总总,不扩大知名度本身就是在缩小自己的市场,你的走,可谓一举多得。
孤身徒步本身可能就是一所学校。最初在你本身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你还不十分了解什么是“希望工程”。当你走到贫瘠的乡村时,发现象你小时候读不起书的人还大有人在。是想起了你的童年?还是看到未来发展离不开文化?你总是力所能及地呼吁希望工程,鼓励有条件读书的孩子继续努力。沿途,你时不时地为邀请你的单位进行演讲,到我采访你时,已经讲了38场,这38场,大都是讲给孩子们的。
在山西在同矿务局,2000多名孩子听了你的演讲后,出现了不亚于“追星族”的狂热场面,都以在自己本子上留下你的亲手签名为荣,你好一阵忙活。通过这件事,给了你一些启发,你便决定从你并不富裕的口袋里,每年都拿出300元稿费资助一个孩子上学,你说:“这种境界是我们干这个的应具备的最基本境界。”等你按的8年走下来,中国至少又少了8个文盲。8个虽然不多,但对一个人来说,却不算少。
你把自己走成了“传奇人物”。1994年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你被请进了直播间,在直播间里的25分钟,在诸多打给你、你却处理不过来的热线电话中,有三位幸运者,向你提的问题都比较“直奔主题”。下面是其中的一段对话:
“陈刚,你已经26岁了,用8年时间走遍中国,现在还不到两年,你对你的感情世界是怎么处理的?”
“我渴望,但我不想有更多的牵挂,我选择了这个特殊职业,我就得走下去。”
陈刚的回答十分悲壮。
的确,你陈刚不想有牵挂,否则你就不是你了。在北方,有一家旅游报的女记者,文字、美术、摄影都很精通,非要跟你搭伴,你说,不是你自私,和另一个人走,你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在北京,一位某公司的刘小姐,一见钟情地要你带上她,走也行,娶也行,有纯朴,有深情,还有眼泪,你却说,你不敢有任何承诺,因为你不过是个匆匆过客,说不定在某天某个角落永远地消失。不是你不爱,看得出,你也爱,不然,怎么把她送你的笔记本一直带在身边。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天你来之后我们单独访谈时你对大连开发区的评价。你说:“我走了这么多地方,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和你们大连开发区相比,这城区建得大气,道路宽,绿化好,叫人耳目一新,充满了现代气息。”你还说:“这里不仅环境好,人也好,你打听路,第一个人不知道,在旁边的第二个人即使你没问他,他也会主动告诉你。”你还说:“这才象正常地方,正常人。”
那天我送你上路已是黄昏,在大连开发区管委会西侧路口,我一直目送你消逝在长春路西端的暮霭之中。和宋小南,余纯顺比起来,你还要走20多个省市区,心想着“好人一生平安”
,可是那首歌在我喉咙里却变得十分陌生。
前一篇:走遍中国大地的人
后一篇:与新中国维系在一起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