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芸芸众生 |
教授·学者·作家
——记大连陆军学院教授、作家常万生
坐落在金州区的解放军大连陆军学院,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这里不仅栖息着未来的武将,
还活跃着现代的文官。常万生,这位刚过知天命之年的教授,二十几年在教学生涯之余,以一
支勤奋之笔,徜徉驰聘于历史的烽烟之中,已发表以史传小说为主的作品计400余万字,长
春出版社又将以往发表过的9种散本小说梳理成《常万生史传春秋系列》,最近将隆重推出
。
作为教授,常万生是称职的;作为学者,他是无愧的;作为作家,常万生是成功的。他不仅
为中国文坛的百花园增添了难得的秀色,也为我们大连争了光。
1945年,常万生生于滹沱河畔的河北饶阳县,在爷爷奶奶身边,他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后来又投奔
父母到吉林敦化。1961年,他考上了敦化一中,一位学识渊博,又常常有作品发表的语文老
师对他很看中,这位老师就是后来闻名于国内的作家张笑天。在张笑天的指教下,常万生学会了自觉创作,学会了尝试着投稿,虽然当时羽翼未丰,但这些反过来促进了他的学业。
1964年高考后,常万生被东北师大历史系录取。历史系——这根本就不是他的志愿,他不想读历史系,只想读中文系,后来还是在张笑天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他才去及时报了到。
不想读只是不想读,一旦读进去了,常万生便常常在史书的字里行间不紧不慢地散步,窥视
着四野,寻找着古代的踪迹。从穷奢极欲的宫庭,到狼烟遍布的战场,从铁马悲风的冀北,又到杏花春雨的江南……上下五千年,他在读历史的过程中学到了文学,也在读文学作品中
学到了历史,突然有一天他顿悟了张笑天老师的告诫:文史不分家,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本身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组成部分,相反亦然。不知不觉的读书中,常万生的大脑渐渐地被武装
起来了。
由于“文革”的缘故,直到1970年,他才被“分配”。据说他的“分配”带有一种特殊色彩。当时在大学里“支左”的解放军部队,要在学校选拔尖人才。数量是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
所在地的13所大专院里选拔13名,也就是每所院校一名,东北师大的名额就落到了看似憨憨厚厚,实则满腹经纶的常万生头上。
在部队,他吃过苦,露过脸,当过战士,当过干部,无论干什么,他都没放下书和笔,他相
信知识到任何时候都有用。
1978年1月,军事教育重露曙光之际,常万生被调到大连陆军学院。先在党史政工教研室,
后来又被调到文化教研室讲语文。
常万生是属于那种要干啥就干好啥十分有悟性的人。在教学中,他试图举一反三,旁征博引
,让学员们易懂易通,在他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桶水的自诫下,他常常不满足于桶中的水,也不满足于只给学生们应该得到的水。于是他常常在荆棘丛生的历史丛林中顺着某根藤
蔓寻找着一些头绪。1981年,他以教材中一篇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为线索,找到了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结合魏征其人其事,创作了短篇历史小说《魏征辞职》
,不久后,被公开发表。从此,他以钻研历史——占有史料——促进教学——又不断以历史题材进行创作这样一个程序反复循而环之,马上使他的教学、历史研究和创作方面均取得了
大面积的丰收。
在教学方面,除了正常授讲后,他参编了《大学语文》、《部队常用文体写作》等教科书成
果在学院获过二等奖。
在历史研究方面,发表过《不战而败的中法战争》、《城濮之战的谋略》、《苻坚兵败
淝水的军事因素》、《观念与性格的悲剧——关于项羽之败的思考》、《大唐帝国的开放政策》等大量论文。论文《论武则天的政治权术》获中国唐史学会武则天学术讨论会论文一等
奖。
在文学创作方面,有长篇小说《贞观天子》、《赵武灵王》、《西楚霸王》等共10余部,25
万字的长篇小说《汉宫飞燕》出版后,他又与张笑天合作,改成30集的电视连续剧,已经拍竣,不日将播出。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历史学专著、短篇小说、散文、杂文等发表,一
些广播剧、电视剧、电视专题片播出。
现在,作为中国作家会会员、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会会员、中国唐史研究会会员的常万生还肩
负其他一些社团职务,他很忙,但无论如何,他就是不放下手中的笔,下次,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出其不意地给你拿出一部力作。
前一篇:经典语录100条(转载收藏)
后一篇:〖BT1〗焊鹰者郝传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