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徜徉  慨叹  呼啸——《三套车》序

(2007-05-07 16:18:27)
标签:

三套车

副刊编辑

诗人

丽丽莲

大连

分类: 随拾生活
                                   
  

    诗坛已然很阒寂,有谁在写诗?
    2004年7月的一天,一位朋友对我说,他发现了一个写诗的人,问我是否一见。
    我一介草民,写过几年诗,当过多年报纸副刊编辑,有什么不能见的?再说,我来到被称为东北改革前沿、经济先导区的大连十年有余,虽在当地报纸当过传统意义上的副刊编辑,却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诗人或高档点的作者、如痴如醉的诗歌爱好者都不曾遇上过,见见这位被人称为写诗的人至少可以满足我的一部分好奇心。
    于是在朋友的引荐下,我见到了丽丽莲。
    丽丽莲是黑龙江省伊春市生人,和我是地地道道的老乡。一攀谈,老乡关系加上我也算是写过诗,读过诗,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拉近距离,说话就可以不再吞吞吐吐,装模作样,就可以无话不说,滔滔不绝。小兴安岭的山里人有这种性格。
    通过丽丽莲,很快我知道了,现在不仅她在写诗,她的丈夫衣洞、同窗好友凌竹筠都写诗——不是敷衍地写,应付地写,而是发自内心倾注真情地写;不是搁荒多年,而是笔耕不辍;不是争名夺利,而是默默无闻;不是单枪匹马,踽踽独行,三个人或许都碍于面子怕落伍,被淘汰,无意识中或多或少有点相互追赶的味道,取一首俄罗斯歌曲《三套车》的名字为他们写诗的状态写意,倒是真的很形象很逼真。
    一下子发现三位写诗的小团体,而且就在我身边,并且先我来大连两三年,这实在让我吃惊不小。于是,就有了进一步的走近。
    丽丽莲、衣洞、凌竹筠,三位都出生于1969年,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尔后来大连发展的。
    读大学期间,三位当是校园文坛的骨干分子。丽丽莲是社科系文化部长兼校广播站编辑,衣洞任土木系文化部长,凌竹筠当学校团委宣传部部长。在校期间,他们表现在诗歌方面,都很活跃,这大约也有很多先天因素:凌竹筠可能骨子里就有诗歌澎湃的声音。高中时代,在吉林九台一中他组织了一个以写诗为主的文学社,出任社长,把个校园文学搅和得有声有色;大学时虽读土木工程专业,却须臾未离开过诗。当过校内诗刊《林苑之星》的主编,主持过《土木风》诗会,出版过个人诗集《燃烧的紫丁香》。衣洞家乡在吉林公主岭市,有一个今年刚好满花甲的父亲诗人郭鹰谷。郭老先生是教师,也是在当地颇有名望的诗人,是教师又是诗人,为人师表又为儿诗表,儿子那种对诗的热爱显然来自于遗传基因中的某个XY。丽丽莲是个善良、敏感而又率真的长不大的女孩,用丈夫衣洞的话说:“我的妻子,还如高中生一样单纯的小女人。”她生在山清水秀、河流蜿蜒且四季分明的小兴安岭,地域环境能造就某些人的灵魂和情感。丽丽莲在一种诗意的环境中长大,情感的触觉很灵敏,这也是一个诗人所具备的要素。
    对三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又读了他们的诗稿,这一读,又让我吃惊不小。
丽丽莲的诗是最早拿给我读的,当副刊编辑的直觉告诉我,这已经是一个不容易培养的作者,理由是,她的作品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思维定势,表达方式,视角定位,情绪跨度,意象捕捉等等诸方面,都不是一般“编辑老师”对作者的那种“提意见”“如何修改”或者辅导辅导所一言蔽之的。她写诗的稚嫩时期已经过去了,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现代气息,说不清什么流什么派,受哪位现实超现实大师影响,反正里面有自然界的生草味,有城市的喧嚣声,有心灵深处呐喊的轰响,有网络时代那种节奏感。诗歌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天若有情天亦老,写亲情。母亲、女儿、丈夫。让人抗拒不了的生老病死,纠结着喜怒哀乐的情绪,因真实催人老去、因命运让人无力、因抗争让人热爱的生活。第二部分,此情可待成追忆,写花样年华、写流年往事、写如风心绪。也许只是在心上停留的一些时日,却是温暖一个个寒夜的火炉。也许只是飘渺无边的思绪,却充盈了一颗落寞的心灵。真实的、有过的、不去粉饰的、原本怎样的心情。第三部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写生存的状态和感受。
    再看看衣洞、凌竹筠,应该说他们的诗各具千秋,很明显,他们八九十年代读过惠特曼,波特莱尔,叶赛宁,读过聂鲁达,阿波里奈,尼采,当然还有中国古代现代当代诗人的作品。他们作品一拿出来,以我这方地域副刊编辑的角度看:决非等闲之辈。
    还让我吃惊的是三个人对诗的发表的态度。他们三个自从毕业之后,作品就极少拿出来发表,甚至极少有人知道他们写诗。凌竹筠爱诗,十几年来断断续续总有作品,他妻子谭筑霞总是帮他整理、打印、存档——装到一个盒子里面,象是完成一份作业似的。他在大学学工民建,毕业后在国企干了几年,又在外企干,当工程师,当经理,专业干得有声有色有效益,偶尔新诗诞生时妻子善意揶揄,他总是自信而诚恳:文学作品解决的是人生观问题。因此,凌竹筠不但写诗,还写散文和随笔,到目前,读得最多的书不是专业书,而是哲学和美学。他的事业进展很好,人生路走得也很正。衣洞呢?事业,喝酒,写诗,交友,豁达看人生,伟岸做丈夫,啥也不耽误。如今他做过监理公司经理,还在攻读大连理工大学MBA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写诗归写诗,似乎不太习惯探讨发表,像是只爱种不爱收的农人。其实他对写诗自有主张,他认为,一个人高尚、深刻乃至真善美,都非常重要,可以有助于事业成功,而这些,常常来自诗,来自诗对自己心灵的净化。丽丽莲写诗很女人味儿,不知她与丈夫谁影响了谁,就是个写。不过丽丽莲现在棋高一筹,她不时光顾网络,把自己作品贴上去,自己看,与网友交流。他们三个,原来连我这个当地很重视诗歌发表的副刊编辑从来不曾过问过,虽然近在咫尺。
    如此不在意作品发表的三个人为什么会结集出版此书,也是事出有因:一是看好了编辑者的档次;二是觉得作品也该见见天日了;三是他们觉得自己也该受到一些激励了……当然,还有许多原因,比如马上就要到凌竹筠与谭筑霞结婚十周年纪念日了,十周年,法兰西的说法是锡婚,已经焊到一起了。凌竹筠想把这本诗集当成礼物送给妻子。比如,他们要告诉一些相关的哥们朋友,他们的情感历程,他们的生活体验。
    我很感动,在我们当今时下有这样的写诗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才是活生生的诗人,没有装出来的书卷气,没有摆出来的穷酸架,不矫揉造作,不盛气凌人,当然也不低三下四。理直气壮地生活,旁若无人地写诗,忽尔忘情于山水,忽尔慨叹于时代,忽尔徜徉于生活,忽尔伤痛于经历。充分表达自己的爱与恨、柔与刚、情趣与爱好、激情与向往、思想与迷惘……
    因为感动,我就联系了《诗刊》社出版《金马车文库》的编辑朋友们。非常感谢本书责任编辑李旭将本书取名为《三套车》,这是作者求我取名而我绞尽脑汁所没取出来的名字。
  
                              2004.10.15于大连
                 (《三套车》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五大夫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